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妈妈亲历:北京新加坡两地三校精英教育全比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妈妈亲历:北京新加坡两地三校精英教育全比较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CNLBO7LC05148HD5.html

本文原载于2017年6月,一位中国妈妈亲历北京、新加坡两地三校教育的比较。文章详细描述了作者孩子BOLT在北京区重点公立小学、新加坡国际小学和新加坡政府小学的学习经历,对比了中西方教育体制的差异,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等方面。文章内容较为优质,但考虑到其时效性问题,建议在阅读时注意文章的原始发布时间。

小时候读孟母三迁,体会的是母爱的伟大。但当有一天自己真正成为母亲时,体会更多的则是无奈。无奈于国内北上广高不可攀的学区房价,更无奈于国内教育始于幼儿阶段的强大竞争压力,最终这份无奈迫使我选择带娃到新加坡留学。

故事主人公BOLT,今年8岁,跟着妈妈从中国来新加坡读书,经历了各种学校:先是北京的区重点公立小学,接着是新加坡的英制国际小学,然后通过AEIS进入新加坡的政府小学。

这些学校的教育体制不同,但因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集中了教育体制下最精华的部分。这位中国妈妈通过比较,以自己的个人体验为基础做出了总结,希望能给准备送孩子来新加坡留学的父母带来一些启示——


北京市区重点公立小学
抓分不抓人
优势:基础教育打得牢
劣势:个性素质是槽点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集中了全中国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而这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又都集中于海淀区,在这个大家认为全员疯癫的城区,不管是“幼升小”还是“小升初”,中国的家长们不仅仅比拼的是自己的实力,在比拼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各项“武功”又都全部传给自己的孩子,用钱、时间、精力、耐心等元素给孩子在未来升学的选择上加持功力。没有对错,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到山顶看看风景呢?

BOLT就读的是海淀区的区重点小学,在北京不算数一数二的小学,但也有无数家长挤破头,塞纸条、托关系、搞捐款,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们作为北京人,又很早在这里居住,所以BOLT很幸运地跟着我的户口就近入学,并且他的班主任是特级数学教师。

虽然才小学一年级上,但学校把学业抓得非常紧:每天2-3小时的家庭作业,考试周周有,竞赛月月办。每天清晨7点早早就到学校开始晨读,然后从8点到下午3点,如果有课外活动的话,就是4点,数学、语文、英语三门主科基本占据了课程表的2/3。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微信群,往往还不止一个,有固定每天老师发布当日作业的微信群,这个群老师会严格要求只有老师发言,家长们都要保持沉默不许刷屏,以免影响其他家长错过老师发送的信息,家长们会依照老师布置的当日作业,对孩子进行作业检查或者考卷的签名;还有家长与老师的沟通群,这个群主要用于回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当然,还有无数个由家长中活跃分子组成的小群,这些群主都是家长中的“领袖”,不惜为了孩子,利用自己的所有资源为学校为班级创造各种“福利”。作为一个职场妈妈,那段时间,我听到来自BOLT最多的抱怨,就是:妈妈,你为什么不能多来学校帮老师组织活动,***的妈妈总是来,老师特别喜欢他。

除此之外,BOLT还时常抱怨学校教书太死板。“大字加一点”,标准答案是新学的生字“太”,儿子写“犬”就是错;中心思想只有一种,偏偏儿子有自己的见解;数学老师讲解题目,儿子却喜欢总追问为什么要这么解题、有没有其他方法。

回首那段时光,我依旧感谢国内狠抓学业的风气,哪怕只有半年,但给BOLT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上的吃苦耐劳在国外的小学阶段是很难培养,因为据我观察,无论是英国,新加坡还是北美,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小学阶段总体还是崇尚快乐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建议孩子能在国内念小学的话,能上个两三年再去国外是最好的,一是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二是能培养抗压力、耐寂寞的学习习惯。


新加坡著名国际小学
抓人不抓分
优势:人格培养是重点
劣势:数学教学比较弱

因为迫于国内教育的超强竞争压力,加之想给孩子提供双语的学习环境,以及我自身的一些原因,在BOLT即将升入一年级下时,我带他辗转来到了新加坡,开始了新的求学之路。

在来新加坡前,通过国内的留学中介和一些已经孩子留学在外的朋友,了解了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活。新加坡因其倡导的双语教育,及距离、时差、华人主体等因素,成为了我们最终的选择。

因为留学的出发点,是想给孩子提供更宽松的学习环境,所以最初我们的选择是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在经历了国内一段英语口语的集中培训后,BOLT参加了新加坡一所著名国际学校的笔试和面试,最终获得了入学资格,在申请学生准证后,我带着他从北京飞了近乎6个小时,开启了我们在新加坡的留学生活。

他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一年级下和二年级上,最大的收获是人格培养和英语精进,不过数学则完全依赖课外自学,因为课堂上教的基本都是浅显带过,没有过多的深入教学。

先讲人格培养
第一学期结束,我问老师BOLT的成绩如何,毕竟那是每个中国老师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的。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BOLT的数学和英语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自信。自信,就是他能真正的把内心的想法自由地表达出来。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充满自信敢于表达自我的人,这比成绩优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老师说到做到。在不断鼓励BOLT自信表达期间,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BOLT在学校的表现,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大声赞美,并要求我也汇报他在家里的表现,同时配合奖惩制度,慢慢将BOLT的自信感固化下来。

接着谈谈英语教学
BOLT一开始进的是ESL班,一种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班。第一天他是哭着上学的,因为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在中国上小学时,他英语是100分。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在中国所学的那一套离真正的语言学习相去甚远。那是一种非常僵化的、远离生活的语言学习方式。就像老外问候我们“Howare you?”,中国人都会说“Fine.Thank you. And you? ”

真正的语言学习是边用边学、实践出真知。BOLT每天在学校语言课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说读写。老师上午拿着大绘本讲故事,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基本不讲语法;下午学生们自己连画带写讲故事,不会英语的部分就画画。然后老师会在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写上正确的英语单词,循序渐进地领他们进入英语的世界。回家后,老师要求大量的英语阅读,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演讲和写作,这是西方教育学习英语的三大“法宝”,尤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在新加坡国际学校,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关心的是分数,西方教育关心的是人。

当然,国际学校的教育体制有其优势,也同样存在弊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家长不能完全依赖学校,需要在课外用科学丰富的内容充实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课,而是超前学习。如果只是完成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会有松散的习惯,很危险。


新加坡政府小学
优质的大众教育
优势:通识教育很细致
劣势:精英思维贯始终

作为从小在学习强压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其实一直处于在基础教育环节,是该倡导中国现存教育体制还是国外素质教育体制的矛盾中。介于这种矛盾,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BOLT参加了新加坡教育部针对外国学生进入政府中小学而设置的统一入学考试(AEIS)。在考试前,我一直在课外,给BOLT设置了一些英语和数学方面的超前学习。

AEIS考试科目有数学和英文。相比之下,中国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好,只是英文是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BOLT入读国际学校的一年时间里,英文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所以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并被就近分配到了一所相对在就读片区内还不错的邻里小学。

到目前为止,在这所小学大概就读了半年,我个人感觉新加坡政府小学主要负责通识教育,包括数学英语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尊重友爱等方面的人格培养,还有防火防盗防毒品等安全常识。一般采取的基本都是情景教育,注重学生的探索和演讲能力。

与中国的现存教育体制相比,感觉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也更注重素质方面的培养。但同时,新加坡非常倡导精英教育,其理念是,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让优质教育资源首先满足资质优良的学生,以使教育的效益最大化。虽然随着教育改革,政府小学废除了小四分流,代之以“科目分班”,但快慢班的差别,以及小学三年级的高才班选拔(Gifted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GEP),依然会让家长和学生背负着很大的学业压力,所以基本每个孩子也都会有课外补习。但相对于国内的竞争压力,新加坡政府小学的学生还是轻松很多。至少半日的课业,以及较少的作业和考试,还是给了孩子们比较宽松的课余时间。

但对于BOLT来说,从没有作业和考试的国际学校,陡然转入课业和考试都相对增多的政府校,还是有诸多不适应,尤其是在学校管理上,比如在国际校的时候,BOLT班里是没有固定桌椅的,孩子们上课都基本是坐在地毯上,作业也基本在校内的电脑上提交,学校里更多的是展览和表演,而转到政府校后,每个同学都有了固定的座位,对于头发长短、校服穿着等细节也都有了严格的要求,每天虽然大部分作业都在学校完成,但回家还是会有相对小部分的家庭作业,当然还有不时的小测验,让BOLT也在初期情绪上有一定的排斥,所以在此阶段,我和家人也是给予了情绪上的更多关注,心理上的更多鼓励。

因为对于中国父母来说,基础教育还是重中之重,所以大部分家长会选择从国际学校到政府学校的迁移。在此,也提醒各位父母,在这个过渡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比学业成绩更重要,多给他鼓励和帮助,让他能在过渡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地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跨越了两个国家,经历了三种教育体制,作为一个母亲,我深切体会到,对于孩子的教育任重道远,既不要管得太严太死板,硬把不同形状的孩子灵气磨尽,也不能管得太宽太松,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需要中西合璧,宽严并济。

在这个人人艰苦奋斗争当精英,生怕被社会抛弃的“推优”时代,普通孩子很难有走到台前的机会,这也是国内教育中最令家长焦灼的地方。而随着中国低龄留学潮的爆发,竞争势必越来越惨烈,在听过这位妈妈对中新不同教育体制的深入对比后,您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