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做分子料理!中国农大,你还有什么瞒着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做分子料理!中国农大,你还有什么瞒着我?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404342

分子料理,这个听起来既神秘又高大上的名词,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在中国农业大学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够学习到分子料理的理论知识,还能亲手制作出令人惊叹的分子美食。让我们一起走进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李媛教授的“食品物理化学”课堂,探索分子料理背后的科学奥秘。


学生模拟制作的寿司


学生模拟制作的面条和煎蛋


学生模拟制作的葡萄

分子料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位热爱生活、热爱厨艺的人——物理学家尼古拉斯·柯蒂和化学家埃尔维·哲斯。他们在科研之余发现厨艺中蕴含着许多分子科学的奥秘,于是决定创建分子厨艺这门学派,将科学与美食完美结合。

在李媛教授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能了解分子料理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学习到低温慢煮、分子凝胶、液氮法等烹饪方法。最令人兴奋的是,课堂上还有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学生们基于分子凝胶技术,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分子料理。


李媛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李媛教授介绍道:“我会给同学们安排了解许多经典的分子菜品,在学习它们的制作方法和结构原理后还有品鉴活动,让大家亲口品尝真正的分子餐厅菜品,感受‘分子料理’的独特魅力”。在课程的最后,学生们还需要提交一篇关于实践过程的论文心得,详细描述自己制作分子美食的步骤、使用的容器和设备,并分析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此外,同学们还可以对课程提出建议,并分享品鉴过程中的感受。

“令人期待的实践环节,正式开始!”傍晚的实验室里座无虚席。同学们身穿白袍,眼神中闪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的热情。大家量取清澈的蒸馏水倒入烧杯中,仿佛在为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铺设舞台。接着海藻酸钠被少量多次地加入到水中,每一次加入都伴随着细致的搅拌,直到完全溶解。同时,少量氯化钠溶液渐渐变得均匀透明,为接下来的凝胶之旅做好准备。

重头戏来了!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创意配料——从缤纷的饮料到新鲜的水果汁液,从梦幻的食用色素到醇厚的牛奶,他们将这些配料与海藻酸钠溶液巧妙融合,色彩斑斓的液体闪耀着诱人的光泽。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同学们将混合好的溶液倒入各式各样的模具中,无论是滴管的饱满球状,还是针筒的创意挤压,或是纸杯的简单塑形,都赋予了凝胶独特的形状与生命力。随后轻轻滴上一层氯化钙溶液,静待片刻,凝胶在眼前缓缓成形,轻轻倾倒去除多余液体,一个个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凝胶作品便呈现在眼前。


学生制作的分子美食

不仅如此,李媛教授还现场展示了柚子皮如何变身高端料理。这是她在顺德出差时偶然发现的一道分子菜品。“柚子皮经过民间的一些浸泡和处理方法,可以去除苦味,同时保留其多孔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柚子皮具有超强吸附功能,可以吸附各种美味的肉汁,最终这道独特的柚子皮料理呈现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味。”李媛表示,这道柚子皮料理不仅口感独特,而且充满了科学的魅力,展示了分子美食的神奇之处——通过科学的手段改变食材的质地和口感,从而创造出全新的美食体验。

“大家知道吗,我们小时候最爱的棉花糖也是分子料理的一种。白砂糖在加热和高速旋转的作用下,形成了拉丝状的糖丝,最终变成了一朵松软的棉花糖。这个过程中糖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一种新的超分子结构。”

“豆腐脑其实是大豆分子经过加热变性后形成的凝胶结构,也是一道典型的‘分子料理’。”

通过实操,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分子料理”不仅仅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可以是对传统美食的创新与升华。

“教学讲求‘知行合一’,除了上手实操外,课程还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特色”,李媛让同学们上台讲解自己品味过或独具家乡特色的菜品,并用“分子料理”的知识对这些菜品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还为课程的未来实践方向提供了多种思路。”

“一次有位同学讲到了东北的糊塌子,动情处竟然流下了眼泪,因为他在北京再也吃不到妈妈做的那种味道了,我当时就鼓励他,可以把这道菜带到实验室,用‘分子料理’的原理去研究,或许就能一解思乡之愁。此外,学生们还积极分享各地美食,如鸡米花、杏皮奶等,他们都用分子理论去解释这些美食的制作原理,让我也大开眼界。或许未来,同学们可以亲自上手,以‘分子料理’的形式制作自己的家乡菜了。”

利用这些生动的教学方式,李媛的课程让同学们掌握了科学原理,同时也激发出大家对美食的热爱和创新精神。

“分子料理”课的开设初衷就是让学生们感受食物背后的魅力与艺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食品,用艺术的感觉制作食品,在制作和享受食品的过程中,品味艺术感与成就感。

“课程始终秉持‘活学活用’的育人理念,强调‘会动手,会制作,会设计’,希望同学们能够意识到每天吃进嘴里的食物都来之不易,从而尊重这些食物。”

长期以来,中国农大的课程设计坚持在育人过程中注入更多乐趣,用“寓教于乐“的课堂引领青年学子了解农业、热爱农业、投身农业。除了广受欢迎的“分子料理”课,在中国农大你还能体验到“人人都是烘焙师的‘小麦面食加工实验技术’”“带着酒杯去课堂的‘葡萄酒文化与鉴赏’”“做坛泡菜回家过年的‘微生物与植物病原学’”“会拉丝的‘世界奶酪文化与品鉴’”等宝藏课程。

同学们在课堂上将科学理论与趣味实践相结合,轻松get专业理论知识,提升创新思维,成长为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

在多彩的理论中寻找美味
在亲身的实践中制作佳肴
在仔细的品鉴中发掘魅力
在可口的料理中感悟科学
这样多彩的中国农大
你爱了吗?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官方账号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