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说唱更早的“骂人艺术”:中世纪的“飞诗骂人”与现代脏话文化
比说唱更早的“骂人艺术”:中世纪的“飞诗骂人”与现代脏话文化
脏话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底层的情绪,也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从16世纪英国宫廷的开放态度到现代对身体的保守观念,从宗教誓言的滥用到世俗社会的形成,脏话文化的发展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
16世纪英国宫廷的开放态度
16世纪的英国宫廷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开放得多。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经常大方地展示自己的胸部和大腿,这种行为并非小报八卦,而是当时的宫廷礼仪。整个宫廷都弥漫着这种开放风气,甚至有专门的规矩来规范这种"坦诚相见"。
这种开放态度一直延续到詹姆斯一世和查尔斯一世时期。宫廷假面舞会成了"裸露大会",女性袒胸露乳如同家常便饭。觐见国王的地点远近,直接代表着你在国王心中的地位,越靠近国王越受宠。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英国人甚至习惯裸睡。这种对身体和性的看法与现在截然不同,他们认为身体没有什么神秘可言,隐私观念也远不如今天强烈。
宗教誓言的崩溃与脏话的诞生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对宗教非常虔诚,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与发誓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誓被滥用,上帝的信誉受损,教会的权威下降。直到16世纪中后期,天主教神父们想出了一些特殊的宣誓技巧,但这并没有解决问题。
文艺复兴的到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让人们更看重白纸黑字的合同,而不是口头上的誓言。行政司法系统也进行了改革,不再将"发誓"作为主要依据。"誓言体系"的崩溃,意外地促成了英语脏话的诞生。原本神圣的宗教词汇逐渐演变为表达愤怒、不满的脏话。
脏话文化的演变
16、17世纪,戏剧很火爆,剧作家们为了吸引眼球,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知道观众喜欢什么:性和屎尿屁。所以,剧本里塞满了荤段子和黄笑话,莎士比亚也是个中高手。
有趣的是,当时的审查员只关注宗教誓言,完全忽略了那些满天飞的脏话。所以,脏话就肆无忌惮地发展起来了。这与现代说唱音乐中脏话的大量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世纪还有一种独特的骂人艺术——"飞诗骂人"(Flyting)。这是一种贵族间的语言对决,他们用最具创意、最恶毒的语言互喷,就像中世纪的说唱对决,只不过没有beatbox,只有鲁特琴伴奏。
这种传统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表现,比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情节。不同的文化,相同的爱好——精彩的语言对决。所以,下次你听到说唱歌手飙脏话,记住,他们是在参与一项古老的传统。
简而言之,脏话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骂人的方式变了,但骂人的事一直都在。从古至今,世界各地,脏话都反映着当时的文化、经济和政治。想了解一个时代,听听他们怎么骂人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