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溺水不松懈!这些安全常识务必告诉孩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严防溺水不松懈!这些安全常识务必告诉孩子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22279
溺水是儿童意外伤害的“头号杀手”,特别是在假期期间,家长带孩子去海边玩耍时,更不能忽视溺水的风险。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的高风险地点、防溺水教育的具体要求、安全监护管理措施、遇溺水者时的正确施救方法以及常见的认识误区,帮助家长和孩子共同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不同年龄段高风险溺水地点
- 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 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 10岁以上儿童由于自主活动范围更大,发生溺水危险的地点可扩大为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加强防溺水教育
家长应提升安全防范意识,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教育,教会孩子始终做到“六不两会”:
- 不私自下水游泳;
- 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 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 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 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 不熟悉水性、未掌握施救方法的情况下绝不能擅自下水施救;
- 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 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做好安全监护管理
- 作为家长,切勿存有侥幸心理。除了平时对孩子进行预防溺水教育,还要对孩子行踪做到“四知”:
- 家长以身作则,不带孩子去江河湖海等危险水域游泳玩耍。进行游泳运动,请带孩子到安全、正规的游泳场所,且必须全程陪同看护。
- 经过危险水域,若看到有孩子在附近玩耍,请停下脚步,告知孩子危险性,劝诫其离开。
遇溺水者如何正确施救
“叫叫伸抛法”
会游泳不等于会救生。遇到溺水者,首先一定要保证自己的安全,避免盲目施救导致自己也陷入危险。
家长应告诫孩子,遇到他人落水时,千万不可贸然下水救人或手拉手组成“人链”救援,可通过“叫叫伸抛”法进行救援。正确的救援方式既能保障自身安全,也能为溺水者创造更好的自救条件。
具体措施如下:
“叫”: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
“叫”:拨打110、119、120等急救电话;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等待救援。
心肺复苏术
溺水事故发生后,民间很多所谓“控水”的方法都不可取,及时准确实施心肺复苏术至关重要。
- 上岸后立即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如果没有呼吸与心跳,先进行5次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 然后进行胸外按压30次;
- 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
- 尽快连接AED依照提示操作;
- 如果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
这些认识误区要避开
- × 游泳圈、充气的水上玩具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错!没有任何设备可以代替成人监护。
- × 孩子溺水时,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能被及时发现?——错!很多溺水都是悄无声息发生的,而且发生得非常迅速。
- × 会游泳就不会溺水?——错!呛水、抽筋、过度疲劳等都可能导致会游泳的人溺水。
这份防溺水安全提示图请查收
图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
严防意外发生
守护儿童安全!
热门推荐
TSP扬尘实时在线监测系统:精准防控,让空气更清新
座椅通风:汽车座椅空调的“避暑装置”
888元去眼袋可信吗?有风险,附上一线/二线/三线城市去眼袋的正常价格
日本多地食物中毒事件频现!最新调查结果公布
如何在护理领域中实现专业技术上的提升需要做哪些准备
幸福婚姻不易,夫妻感情要珍惜,信任尊重若没有,早晚婚姻走到头
膝关节不稳定怎样锻炼
如何应对抑郁症中的恐惧?如何战胜抑郁症所带来的恐惧感?
中级工程师评审-步步关键不容小觑
植物性饮食,听说过吗?改善健康、预防疾病,可以试一试
创业板创新板股票 list: 探索高成长性企业的投资机会
个人信用记录竟会影响你的公积金贷款?
犹太人经商法则:成功人士的秘诀
止跌的判断依据有哪些?这些依据的可靠性如何?
希腊神话故事,阿喀琉斯-特洛伊战争的英雄
大型语言模型的长期记忆能力--HippoRAG
房产赠与给未成年人:法律要点与注意事项
癌症是如何转移的?发现转移还有救吗?如何科学预防?
开发商欠税影响业主办理不动产证 税务部门出手解决
「泽安」的名字解释_泽安含义分析
查出甲状腺结节,医生说“随访”是什么意思?
激情三十年:“创业者”雷军与他的三次蜕变
材料专业还是“天坑”吗?
前端如何给按enter键发送
传统与现代设计相融相生,为中国设计提供更多资源与动力
6种方法彻底删除iPhone应用程序,释放存储空间
十类牛肉火锅的最佳配菜推荐 牛肉火锅配菜有哪些
江苏省2025年3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通告
微博如何审核:背后的神秘机制揭秘
含碳量对硬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