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法式》大木作技艺中的现代设计思想研究
《营造法式》大木作技艺中的现代设计思想研究
《营造法式》是中国宋代建筑技术的经典著作,由李诫编撰,详细记载了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标准。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艺的宝贵遗产,更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重要启示。本文将深入探讨《营造法式》中的体系化设计思想、功能与形式的设计思想,并分析其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营造法式》的“体系化”的设计思想
《营造法式》是宋朝官员李诫奉皇旨而撰述的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国家标准。《营造法式》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大小因而用之”。“材”的大小有八个等级,每级的“材”高度为十五分,宽度为十分,每个等级都有具体的尺寸。从一级到八级,应用于不同规模的建筑。一至五级的“材”分别用于十一间至三间的宫殿建筑,但一、二级的“材”仅限于宫殿建筑。厅堂建筑可以使用三至八级的“材”。与相关的梁架、斗拱和装饰制度相结合,整个城市的设计和工程都被精心规划和计算。而这一切复杂的工程,只通过一个单位“材”来解决,这真是古人系统化设计思维的极致。以建筑中斗栱构件中的华栱的断面作为衡量木构架的基本尺寸单位,以此推导整座建筑的工料消耗。按照“材”作为基本单位,可以计算出整座建筑每个部分的材料和尺寸,从地基到屋脊都在计算范围之内。这样可以计算出整座建筑的材料消耗,从而根据材料消耗推算出工程成本,整个建筑的成本费用可以大致计算出来,避免了浪费。
《营造法式》的“功能与形式”的设计思想
斗拱(铺作)
举折
举折是宋代建筑屋顶设计的特色,它是指沿着建筑的深度方向,屋顶的剖面线呈现出的一种凹曲面(图3:笔者数字化还原的举折图)。其中,“举”代表的是从屋檐到屋脊的总高度,“折”则代表的是确定从屋檐到屋脊各个部分高度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折线来实现的。在宋代,建筑师通常会首先确定“举”高,对于体积较大的建筑,其“举”高通常为建筑深度的1/4,而对于体积较小的建筑,则为1/3。确定了“举”高后,建筑师会绘制从屋檐到屋脊的连线,这就是总坡度线。然后从上至下确定各个部分的高度。具体的计算方法是,离屋脊最近的下一部分的高度,会比总“举”线低1/10,然后绘制这一部分和屋檐的连线,形成第二坡度线。接下来的一部分的高度会再比第二坡度线低总“举”高的1/20,再绘制连线。依此类推,每一部分的高度都会比上一部分的坡度线低1/40、1/80等,直到屋脊,最后形成了一条由陡到缓的屋顶曲线。举折的物理作用是,可以利于排水和增加阳光照射。造型上的作用起到削弱因屋面龐大所造成的沉重感和僵硬感。向下凹曲的屋顶强调“承天”的概念,象征接受天恩,雨水从天而降,经过屋顶,最终归于大地,这个接水过程被赋予了仪式意义。由此看来,中国古代建筑的仪式是有醇厚的精神意蕴的,古人触目所及,内心精神也受其滋养。在今天的时代,对这种精神内涵予以开掘和解说,有利于理解历史文化,体会与还原中国人的原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赋能,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动力。
侧脚
宋代建筑的柱网刻意向内倾斜(形成“侧脚”),并将外檐柱从中间开始向两边逐渐升高(构成“生起”),一旦遭受震动,结构的重心仍然保持在一个向内的稳定的“梯形”结构中,屋架榫卯因此更加牢固。这种柱网结构采用了独特的设计方式,它使用侧脚和生起的方法,使整个建筑显得极为稳健。侧脚是指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方向内倾斜8/100,而四面角柱则两个方向都有倾斜。(图4:笔者数字化感还原的侧脚生起图)柱生起是指建筑的外檐柱从中心明间向两旁逐渐升高,每次升高约二寸,使得檐口形成一条向两边檐角逐渐升高的温和曲线。稳健的柱网支撑起深深的大屋顶,中间使用斗拱铺作为连接的缓冲结构,侧脚和生起保证了结构的稳定,同时使得整个建筑造型看起来更为轻盈。整座建筑仿佛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林徽因引用《诗经》的语言称之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
卷杀
宋代建筑风格注重实用,避免过度装饰,每个建筑元素都尽可能地实现结构与美学的融合,卷杀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卷杀是指拱、梁、柱等建筑构件端部做成弧形(轮廓由折线组成),使其外观看起来柔和且富有弹性。“卷”意味着圆弧,“杀”则意味着削减。综合“卷”和“杀”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将木质构件端部的直角通过削减变成弧线形。例如,《营造法式》中规定的卷杀制度中,将上1/3柱高进行三等分,同时将顶部截面边缘三等分,然后逐个连接,形成三段折线,最终形成曲线形态。(图5:笔者数字化还原的柱子、梁和拱的卷杀图)
从宋代建筑的结构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实用、节俭和适度装饰的设计理念,这正可以和“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的现代设计理念的相吻和、相呼应。由此可见,中华传统建筑以其人性化的考虑、人文性的设计,本具潜在的现代性精神,具有开发和转化的价值。
《营造法式》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模块化设计体现标准化和系列化理念
模块化设计是指将建筑设计中的各个部分进行标准化和系列化处理,以便于在不同的项目中进行重复使用和组合。在《营造法式》中,模块化设计思想体现了标准化和系列化的理念。通过对木构建筑的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建筑部件的标准化生产和组合,从而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模块化设计也有利于降低建筑成本,提高建筑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模块化设计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对模块化设计的研究和应用,可以为木构建筑的现代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推动木构建筑技艺的发展和创新。
结构优化体现安全和经济的设计理念
结构优化是指在木构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材料选用,使建筑结构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建筑成本。在《营造法式》中,结构优化体现了安全和经济的设计理念。首先,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计算,可以确保建筑在承受外部荷载时不会发生倒塌或结构破坏,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其次,结构优化还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建筑的成本,符合经济性的设计理念。通过优化设计,可以实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目标,体现了现代设计中追求安全和经济的设计理念。
工艺美学体现形式与功能的统一
工艺美学是指在产品制作中追求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在《营造法式》木构建筑技艺中,工艺美学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一理念要求建筑不仅要具有实用功能,还要具有艺术美感。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艺术元素,使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功能性的产品,更是一个艺术品。通过对材料、结构、色彩等方面的精心设计和处理,使产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营造法式》为我们在当代设计中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着工业产品行业朝着更加环保、经济、安全和美观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