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讲究多,牢记:1要送,2要吃,3不做,传统习俗要了解
正月十七讲究多,牢记:1要送,2要吃,3不做,传统习俗要了解
正月十七是农历新年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这一天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讲究。从送蜈蚣蝎子到吃特定的饺子和春笋,再到一些需要避免的行为,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智慧,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些有趣的习俗吧。
1要送
送蜈蚣蝎子
进入开春之际,天气日渐转暖,各种蛰虫也开始苏醒活跃,虽是绽放活力,但有些虫子对于我们的生活却是极大的困扰,比如蜈蚣,蝎子等,这些被称为“毒虫”,一旦被其叮咬后,会非常麻烦。所以在正月十七这天,流行着送蜈蚣蝎子的习俗。时间一般是在晚上,人们会在院中点燃篝火,一直看着,直到其烧为灰烬时,人们便会找来铁锹,在其还未熄灭之时,铲出家门,一直铲到坡洼下或大路旁倒下,口中还会念叨着“送到大路上不伤人”,这一过程意在将蜈蚣,蝎子送出远远的,从而使家人平平安安,免受毒虫困扰以及叮咬。
2要吃
吃饺子
在一些地区,正月十七也是“老鼠嫁妮儿”的日子,所以这时候讲究吃饺子,意在将老鼠嘴牢牢得捏住,从而使其不能再乱啃乱咬东西,使家里的粮食,衣服等免遭破坏。
芹菜鲜肉饺
- 先来处理几个新鲜虾仁,其中的杂质去除后,剪成小的颗粒形状待用。
- 在温水中将鲜肉洗一洗,然后分成小块,并于料理机中搅碎。其中加姜蓉,生抽,盐,些许胡椒,拌匀之后。另外少些葱油,加到馅料中,再次搅拌,使其将鲜肉封住。
- 大芹菜一棵,老叶老筋都摘掉,顺着其表面的纹路洗好,掰成小段后丢进绞馅机,直接搅碎。装到纱布中,攥出一部分水。
- 接着把菜和虾仁都倒在肉馅里边,通过搅拌,令所有的食材都混合到一起,并酌情调些盐到里边,咸淡适宜后即可开始包。
吃春笋
春天来了,人们的餐桌上也要增加一些春色了。而这个时节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春笋了,其最先在天地间破土而出,带来春的讯息。其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顽强,坚韧与繁荣。这正是我们在开年之际该拥有的决心以及态度。
咸肉炖春笋
- 一小块咸肉,先将其仔细搓干净,切成大块。
- 春笋2-3根,去壳去根后,切成滚刀块,先在开水中煮两分钟左右,之后捞起控干。
- 重新起锅烧干烧热,咸肉放到里边炒一炒,加些葱姜增加香味,继而倒入热水,先炖二十分钟,再将春笋也倒里边,继续煮十分钟即可关火。
3不做
不吵架
年十七为“人气日”,相传在过去人们会观察这一天的天气,若是晴好则代表着一年能够兴旺红火,反之则意味着衰落。这一习俗反映了人们在新一年里的美好意愿。老人们常说“以和为贵”,虽然仅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是在开年之际要谨记的。无论是与家人,还是与朋友,同事等,都要保持谦逊,和善的态度,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稳定,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日后的发展中更加顺利。
不睡太晚
在民间传统里,正月十七为老鼠的大喜之日,届时讲究早早关灯,上床睡觉,为其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从而使老鼠顺利成亲。人们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可以在新的一年里不受老鼠的打扰,保佑家宅平安,吃穿不愁。
当然到了正月十七,人们大多都开始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时候要尽快从过年的状态中调整出来,早点休息,养精蓄锐,为新的一年开个好头。
不出远门
在古代流行着“七不往”的说法,意思是农历逢七的日子不宜出远门。古时道路交通不便,远行也就意味着要面临诸多困难以及不确定因素,所以对于出远门是比较谨慎的,要选择良辰吉日。当然关于“七不出”也有着引申之意,即不妥善料理好家中的七件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不能远行的。在古时,男子通常是家里的主心骨,主要负责外出谋生的事宜,但在出行前要妥善安置好家里的基本生活物资,避免家中的妻儿老小在自己外出时生活受到影响。
正月十七,代表着年真的远去了,时至今日很多人依然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亲人,到他乡打拼,那么在外出前要将家里人的生活安顿好再出门,这样自己也能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