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龙去脉》:在龙的自述中探秘中华龙文化“来龙去脉”
《来龙去脉》:在龙的自述中探秘中华龙文化“来龙去脉”
甲辰龙年伊始,提到“龙”,你会想到什么?是《西游记》里的白龙马、四海龙王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里的敖丙?作为龙年的顶流“明星”,龙在十二生肖中,无疑是最具神秘色彩的一个,但细心观察后不难发现,从国宝文物到现代科技,从民俗文化到饮食习惯,“龙”的寓意和形象带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处。那么,你是否清楚龙的形象从何而来?从古至今,龙的颜值和寓意又有何变化?现在,就让我们理清“来龙去脉”。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推出的七集微纪录片《来龙去脉》于2月10日至2月16日播出,影片将历史学、文学、考古学、生物学融会贯通、抽丝剥茧,梳理关于中国龙的奥秘。在5分钟一集的轻量输出中,影片将科普与解读、寻根与解构巧妙结合,“脑洞大开”地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重塑“龙”的形象与意义。
纪录片《来龙去脉》海报
精彩龙生
中国龙文化的历史演进可谓是千变万化,它在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地位。《来龙去脉》以龙文化为主题,极大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将“何以为龙”这个看似宏观的命题分门别类,从七个不同角度进行再讨论与新解读,带领观众走进龙龙天团的千年成长史。
特别要注意的是,每一件国宝的故事的讲述者都是神龙本“龙”,片中借用了拟人化的手法,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直接模拟龙的对话和交流,让龙拥有了人类的情感,在“龙言龙语”中,观众更加深入而直观地了解到属于国宝自身的传奇故事。
《来龙去脉》中的神龙说着“龙言龙语”
在第一集中,神龙便上演了“反差萌”。以充满威严的音色庄严地进行了一场自带诙谐感的自我介绍:龙,千年走来的图腾,至高无上的神物,中华全民保护动物,没人见过,可所有人又都认为存在的“显眼包”。以最“威武霸气”的形象出场,却说着最“萌化”的语言,博得观众会心一笑。
在第三集中,“萌龙”进一步升级,进化为一条“臭美龙”,“历朝历代的龙,都在盛世美颜这条路上,努力让后龙无路可走。”片中详细介绍了龙龙天团的千年成长史(“颜值进击史”)。“谁说龙龙不染发,粉彩一上都得怕”、“日光浴做过头了,脸都黑了”说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龙,“流线的身躯,黄金的体魄,表现出了汪汪的特性”说的是唐朝的赤金走龙,“彻底放下偶像包袱,呆、萌、憨,戴副眼镜,整个猫眼,噘个猪嘴,怎么随性怎么来”说的是外形走放飞路线的元明清时期的龙……
元明清时期的龙龙外形走起了放飞路线
“神龙”不是一天炼成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神龙”也经历了漫长的成长之路,每一条龙的背后都散发着一个时代的气象,从新石器时代初入世的“玉猪龙”到清朝“美髯公”造型龙,全片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龙自我叙述“精彩龙生”的理想,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也让观众很容易带入,身临其境,有亲身体验龙龙天团的千年成长史之感。
《来龙去脉》不仅让龙成为了主角,也让每一种形态、每一个时期的龙展现其独特的个性,让每一条龙得到个体化、富有生命的诠释,用平等的心态记录了人与龙的故事,从而体现了万物平等的自然观念。
独具匠心
*近年来,文化类纪录片一改传统模式,以通俗性、趣味性话语推进中华文化知识的传播,与观众熟悉的《如果国宝会说话》《萌兔的奇妙旅程》一脉相承,《来龙去脉》同样智慧又可爱、严谨又幽默。主创团队以生动、鲜活、高效为准则讲好每段故事,兼容专业性与趣味性,保留微纪录片简洁明快的叙事风格,以诙谐幽默的解说和绚丽多变的画面展现龙的魅力,在举重若轻间找到了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在互联网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纪录片《来龙去脉》中,艺术表现手法的创新运用堪称一大亮点。《来龙去脉》将实景拍摄、棚内录制与动画制作相结合,融入了传统剪纸、沙画等多种元素,大量使用微距镜头和特写镜头,搭建场景、变换灯光,捕捉还原龙的威武模样,让观众对着屏幕也能“云赏龙”,极具艺术气息的画面呈现也为影片营造出独特的视觉特效。
纪录片《来龙去脉》融入了大量传统剪纸元素
例如,《来龙去脉》中形神兼备的“飞龙在天”“蛟龙得水”水中水墨画精彩片段,便是出自从事绘画创作十余年的沙画艺术家张明聪之手,他将中国绘画艺术与沙画、水中水墨画等近现代创作手法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风格,刚好契合了《来龙去脉》的主题风格。
片中呈现的水中水墨画镜头让人耳目一新
除了为观众们奉上视觉盛宴,创作团队在叙事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来龙去脉》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线性叙事方式,采用了多线索并进、时空穿插的叙述手法,使得观众能够在宏观和微观之间自由转换,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全貌。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张力与立体感,也提高了观众的观看体验,使得观众在了解事物的“来龙”时,也能够同时探究其“去脉”,即前因后果。
纪录片《来龙去脉》兼容了专业性与趣味性
此外,风格多变的插图与全片风格相得益彰。例如,第一集中用展示古代壁画的方式讲述“龙的起源”,配以诙谐幽默的插画,让读者仿佛回到古代的时代,“龙的起源”因众说纷纭而被人类争论的事实,也带有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意味。
当然,有了丰富的视觉制作和完整的叙事框架,配音配乐的恰到好处也是一部作品能够出彩的重要因素。《来龙去脉》将不同风格的音乐与内容相融合,辅助影片讲述故事。例如,在介绍龙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时,配以庄重古典的音乐,让观众仿佛回到古代的殿堂;而在介绍各地的龙舟比赛时,则配以纵激观昂热血的音乐,让观众感古受今到中比外赛的紧张刺激。伴随着音乐的轻重缓急,观众们神游在中国传统龙文化的海洋中,见证一个神奇的物种从传说进入到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传奇过程。
《来龙去脉》不仅展示了龙文化的历史演变,更提供了多种维度的解读方式,引导观众进行文化反思,思考龙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看罢片子,观众不难发现,在龙文化的背后还隐藏着深层含义。
龙作为至高无上的图腾,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
在中国文化中,龙,这一流传千年的文化符号表达着不同时期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龙不仅仅是一种神话生物,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它代表着先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想象和敬畏。例如,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寿命短暂、人口稀缺,“玉猪龙”呈现“胚胎”形态,昭示了生命的共同性,代表了生命的起源,反映了先人们祈求多子多福、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
中国人认为龙年出生的孩子生命力旺盛,性格活泼开朗
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代言,在千百年的演变中,越来越多地与中华民族相关联,成为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最为重要和最被广泛认知的文化符号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龙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传播途径也更加多元。
舞龙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汉代
例如,社交媒体上,龙的图像和故事经常被用作表情包或分享的内容;电子商务的兴起,则使得带有龙图案的商品能够远销海外,成为文化交流的物质载体;网络游戏中,龙往往被设定为强大的角色或者关键的剧情元素,这不仅让全球玩家对龙有了直观的认识,也在无形中推广了中国的龙文化。
除此之外,众多知名的影视作品,如《卧虎藏龙》《长城》等,都将龙的元素融入剧情之中,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并欣赏到中国龙的神秘魅力。
龙的传人都爱龙,龙在当代中国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形象更加多元,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如何打造和宣传好龙文化,或许能够成为未来中国提升全球影响力的可行途径之一。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其走向世界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随着龙文化影响力的日益扩大,龙文化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龙文化将以更加多元、开放的姿态,续写其在世界各地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