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赋能型”作业设计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赋能型”作业设计策略
科学的作业设计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课标要求语文作业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要变“增量思维”为“赋能思维”,注重形式的多样,关注完成的过程,提供完成的支持。要兼顾科学、聚焦、分层和趣味,设计出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多样化作业。通过指向素养的“赋能型”作业,唤起学生情感的主动和认知的投入,激励体验、思考与探究。
引言
作为学习任务,作业主要承担着巩固所学内容、检验学习效果、促进拓展应用和改进今后教学之用。研究表明,科学的作业设计可提高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标对语文作业的要求中,有这样一些关键词:核心素养、选择性、综合性、探究性、结合课堂、评价关怀、少量优质。当前,上海、浙江等地的作业设计研究已有一定影响,但在广大教学一线,作业的随意性较强,以记忆代替思考、以练习代替思维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投入和成效不成正比。
一项作业的诞生,至少要有六个环节:确立单元作业目标——分解课时作业目标——落实目标命制题目——标注作业能级要求——根据比例结构化组题。教师要指向核心素养提升,变“增量思维”为“赋能思维”,设计出重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多样化作业。
一、要关注作业形式的多样
作业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强化所学和培育能力,进而更好育人。要秉持“素养观”,变重知识内容为重语言训练,变重知识结果到重思维训练、审美鉴赏和文化濡染。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方能助力学生的发展知识、提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基础性作业要“变脸”。
语言经验的习得,依靠大量的基础性积累。但如果把积累知识依托于机械的抄写或练习,会让学生在重复劳动中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即便学生通过机械强化掌握了这些语文知识,也不等于就具备了语文素养。因此,常规的基础性作业也需要精心设计,通过有趣的变式以求实效。
如,要让学生熟记某篇文言文的书下注释。A老师布置“抄写注释3遍并背诵”,B老师布置“请选用书下注释,自创文言片段,写某位同学或老师。要用得正确、自然。很显然,B老师的作业致力于运用,比抄写有趣、比背诵更好玩,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又训练了文言词汇的运用。
常规作业应引领学生收集、分类和辨析,学会提炼、概括,把握规律。如,复习7-9年级的成语典故。初中学段的成语丰富而分布无序,布置“抄写”或“摘录成语意思”的作业很是乏味。教师可提供一张成语积累卡,设成语分类、成语积累、我的发现等栏目,引领学生进行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学生根据老师事前整理好的成语讲义,进行摘录积累、分类整理、分享讨论和提炼概括,增强对成语组词、结构和意义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样,让成语知识从“无序”变成“有序”,完成认知的升级。
(二)语用型作业重学用。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路径是“发现语用价值——研究规律——模仿运用”。阅读文学作品,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发现作品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呈现出的规律,让学生汲取作者的语用经验,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运用系统,提高语言素养。如《说和做——闻一多先生二三的事》,该文以四字短语、工整句和细节描写见长,可设计“语言学用”类作业:
这样的语用型作业,让学生对课文语言特色再次形成深刻的印象。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对于语言现象,让学生通过对比、参照、分类和模仿,在体验的基础上运用,从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语言技能。
(三)考察探究性作业重实践。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堂所学,关注校内外的热点,设计主题考察等多类型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考察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要着眼实践、探究,经由“提出问题——研制工具——获取证据”环节,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此类作业,教师可先确定主题,引领学生深度探究,组织交流评价,进而让学生反思拓展。如:
通过“舌尖上的故乡”主题考察探究,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民俗风情的体验,体会独特的生活方式孕育的地域文化差异,培植乡土情怀,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一设计紧扣学科属性,对名家名篇结构、选材、写作手法和语言风格特色的研究,助力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电视节目《风味人间》文案的研究,可学用生动鲜活的语言立体描写。通过比较阅读,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结构肌理,学习名家的写作建模过程,训练聚合思维、概括能力和构架文章的能力。
二、要关注作业完成的过程
作业设计要兼顾核心素养的要求、课时目标的达成和学情,充分体现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它的完成是循序渐进的,要与课内知识学习和解决生活问题相辅相成。本着让“作业完成经历的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彰显学习的意义,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过程。
(一)通过统整体现过程。
作业设计要有大单元视野,要通过真实的作业情境,设计梯度合理的问题链,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如,八上新闻单元。教材设计了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等三个任务,构成一个逻辑自洽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在单元视域下统整设计这样的作业:
这项设计中,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基础、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提升。它的过程清晰、任务明确而有所侧重:规划——实践——创造——鉴赏。完成整项作业,就经历了新闻创写的完整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通过改编优化过程。
统编教材本身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助读与训练系统,直接落实课文、单元、专题和全书的学习指向,承载着编者最直接的、最明晰的目的,实现语文教材的教学目标,落实课程目标。
然而,部分练习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的“积累拓展”:
本题初衷是让学生通过与其它国家、区域园林文化的比较,感受中华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然而,“研究亚洲其他各国、欧洲园林”这一要求,可能更适合高中或大学园林建筑系的学生。从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题中未明确规定资料的范围,学生漫无目地查找,所得资料将会零散旁杂、不够聚焦,因而难以比较。对比《红楼梦》第十七回中的大观园与苏州园林,确有若干相似之处,教师可把这道题重新统整设计:
统整后的作业,便于学生的实践,锻炼对信息的筛选、分类、概括和整合能力。因这项作业难度仍然较高,故而要求“小组合作探究”。
(三)通过选点细化过程。
当下,作业的检测形式大抵是“收缴作业——教师批阅——发给学生——教师讲解”,呈现的是完成结果。完整的作业设计应关注完成的过程。
在第六大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任务群在实践中的历时较长,因此,尤其需要教师,需要教师的看见、参与和指导阅读的过程,让阅读扎实有效。如,读《西游记》,可选择“泪水”等具体的“点”,让学生聚焦具体情节,见证孙悟空“由野性的猴子,到有情义的人,再到彻悟的佛”的成长历程,感知他的爱心、感恩和责任。选择更为巧妙、更有意义的“点”,教师要进行主题定位,梳理、聚焦部作品的核心价值。如,《红星照耀中国》,其核心价值之一是“让读者在立体的人物形象中,重识英雄的伟大与平凡”。那么,就可设计“我为心中的英雄画像”“我为英雄设计明信片”等作业。这需要教师先行阅读,充分熟悉名著内容,做到前后勾联。
语文作业应激励思考,这还要求所选之“点”,能够让学生将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认知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预留探索的空间。如,执教《唐雎不辱使命》,可选这样的“点”:这篇文章是真人真事吗?这个“点”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参照《战国策》其他篇目或其它史料,考证《唐雎不辱使命》的真实性。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本文疑点重重。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深处:明明疑点重重,何以流传千古?进而得出结论:作者要表现的不是历史事实,而是歌颂的是士人精神。作品介于历史和文学之间,它的意义和价值不能用“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来衡量。
三、要提供作业的完成支持
课堂学习有教师指导的,而作业则是无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作业中,有的重知识技能的迁移,有的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有的重学科融合的创意,多样化实践性的作业设计,必然要求教师为学生的优质完成创设支架,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与策略路径。
(一)所给的方法要具体。
“要求式作业”只告诉学生“要做到什么”,而学生最需要的则是“我如何才能做到这点”。教师应变“要求式作业”为“指导式作业”,教给学生真正的方法。
举个例子,布置一项常见的写作型作业“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教师常容易把“写作要求”与“写作方法”混为一谈,指导学生“有丰富的细节,叙事有波澜”,而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如何做到有丰富的细节,叙事有波澜”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有效的写作知识,必须是“细化到操作层面的程序性知识”。就细节描写而言,我们可以先根据细节体量大小,把细节分为单一细节和叠加细节,再把叠加细节分为同境叠加、异时叠加,并通过例文拆解,感知其样态和特点,给学生以清楚的认知。要求学生叙事有波澜,教师先要带领学生通过对经典名著、名篇的剖析,研究名家制造波澜的语言图式,如用外来人、外来环境和外来物进行阻断,调整顺序,先抑后扬,等等。
当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写作技术,引领学生最为经济地抵达就会成为可能。
(二)完成的路径要清晰。
2022年新课标新增一个亮点“诗歌创作”。初中生所作的童诗需不仅需要用轻盈、单纯的方式表达,还要求作者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精神,写出独到的感知。然而,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通过个人体验唤醒审美体验不易达成。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经由“诗歌欣赏——诗歌仿作——独立创作——作品展示”的路径支持,助力学生从人间烟火中“看到诗”。
如,仿写叙事类诗歌,可引导学生模仿诗歌的情节、诗人述说的方式、诗中的场景,甚至仿诗句的格式,来降低创作的难度;仿写抒情诗,可引导学生到诗中寻找意象,为仿写匹配同质的意象,创设相近的意境。顺着作者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激发其诗意地表达。
具体创作时,可先明确主题。让学生找到一个或多个情感“发散的点”,既寻找到具体的、能够寄托感情的意向。鼓励学生运用陌生化的修辞、陌生化动词,为诗作增色。要指导学生在结尾进行主题升华。诗作文字要通俗浅显,内容贴近学生,语言轻松活泼。其所表达的精神和价值观,也应是能引领学生乐观向上的。
(三)选择的媒介支持要典型。
引领学生跨媒介获取信息,观察和思考不同媒介的语言运用,探究其规律,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辨析和评判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求真的态度。这样的作业,具有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如,影视媒介。这是一种综合艺术,融音乐、美术和语言等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影视的内涵丰富,是真实生活的缩影。教师可以着眼语言文字的运用,让学生聚焦一部电影,进行结构欣赏、角色分析、主题解读、台词摘录和结尾创写;也可以在思想教育的立场,引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来评判断作品,提升学生的分析、辨别和判断能力;还可以选用不同媒介,通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要注意的是,跨媒介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教师要坚持学科素养,注重情境创设,追求资源融合,用任务明确、自主合作探究的跨媒介综合性学习为学生赋能。
结语
创编科学高效作业,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在强化巩固与实践的基础上,作业设计一定要注意科学、聚焦、分层和趣味。通过指向素养的“赋能型”作业实践,真正唤起学生情感的主动和认知的投入,激励体验、思考与探究。
本文发表于2024年6月《中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