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邵武 多彩非遗
魅力邵武 多彩非遗
福建邵武市,素有“铁城”之称,地处八闽之地西北部,武夷山南麓。这里群峰耸立、地势险固,建城一千七百多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这里,中原文化迁闽的历史敲开了古城之门,融汇出独特灿烂的闽北文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邵武市城市风光
傩舞:古傩“活化石”
古朴神秘的傩舞里,有对先民文化的传续与追溯。邵武傩舞始于宋代,迄今已传承千年,现仍流行于邵武市的大埠岗、和平、肖家坊、桂林、金坑等乡镇,是一种无故事情节、无说唱的原始舞蹈。
其在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保留了祭祀乐舞中的驱傩原生形象,舞者头戴面具,脑后缀红布,有明显的古傩余韵,是名副其实的古傩“活化石”,具有祈求健康平安、生子添丁、学业有成等美好寓意。
邵武市大埠岗镇河源村傩舞踩街
邵武傩舞是中原文化、楚文化、古越文化的交汇融合,融释、道、儒和民间信仰于一体,又受弥勒教、无为教、摩尼教等影响,在全国各地傩文化形态中是很少见的现象,同时也是各种文化在闽北融汇、积淀的遗存,对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2008年,邵武傩舞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邵武市被命名为“中国傩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邵武市桂林乡桂林村傩舞表演队在街头表演
三角戏:地方戏剧一枝花
三角戏是流传于邵武及其周边光泽、泰宁等县的一个地方小戏剧种,因其只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其起源大约在明清之际,是由花鼓戏、黄梅戏、采茶戏、邵武民歌融汇演变而成的地方戏,迄今已有400余年。
邵武三角戏《下南京》演出剧照
邵武三角戏所有剧目的题材均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男女爱情、悲欢离合、家庭纠纷之类的故事,因此也被称为“家庭戏”。其说唱道白用的是“土官话”和邵武方言,文辞诙谐幽默,表演方式也有独特之处,如旦角均倒退着出场,丑角多用扇子、走矮子步等,曲调有专曲专用和通用于任何剧目的“湖广调”两大类,曲牌名称则多以剧目名称而定,也有以角色名称和地名为名称的。
邵武三角戏《立德记》演出剧照
由于三角戏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因而被誉为“全国地方戏剧一枝花”。2005年,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邵武市被命名为“中国三角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由邵武实验小学学生表演的三角戏《看相》演出剧照
长门吹打乐:独特的礼俗音乐
长门,是邵武南区的肖家坊镇、和平镇、大埠岗镇、桂林乡等地特有的 一种吹打乐曲牌,其产生可追溯至明嘉靖以前,“长门”的“门”字是艺人自创的一个地方方言字。邵武长门分“一门”“二门”“三门”,艺人们在演奏时用移指,借字等手法,将原始曲调作多种变化,然后又将变化了的曲调回到原调上来,并再次进行变化,如此不断反复,变化多端,故而化出“一门”“二门”“三门”。每一门又有“小工调”“五六工”“六调”等变化,每种变化又有“正调”与“邪调”的区别,演奏时,由唢呐主奏,打击乐击节,用清锣在曲牌与曲牌之间连接。
邵武吹打乐“长门”演出现场
吹打乐“长门”是在长期的婚丧喜庆和其他礼俗活动中,根据活动的不同内容,进行的不同阶段不同演奏的比较固定的成套乐曲,已形成参与各种礼俗活动的程序性特征,有着独特的演奏方式。2005年,邵武长门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