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上那些被忽视的真相
鸿门宴上那些被忽视的真相
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场宴会不仅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也影响了整个秦末战局。然而,这场历史大戏的背后,还有一个关键人物——楚怀王熊心,他的存在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众所周知,鸿门宴是一场风起云涌的政治博弈、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局,甚至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篇章。提及这场人人熟知的历史大戏,人们总是惋惜项羽的优柔寡断,赞叹刘邦的能屈能伸。然而真正的较量从来不在明面,鸿门宴还有一个主角其实没有到场,他就是楚怀王——熊心。
熊心没有什么战绩,更没有什么惊人的战略眼光,但作为一个在反秦战争中崛起的人物,他的存在对整个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胜之死、项梁之死以及巨鹿之战,这些战争的转折点似乎都与楚怀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项羽深知,要想真正掌控天下,就必须除掉楚怀王。因此鸿门宴看似是项羽与刘邦对峙,实则是项羽与熊心的较量。
怀王不做虚君,项籍志在天下
陈胜死后,其部将召平假借陈胜名义,拜原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为上柱国。与此同时,秦嘉也立景驹为楚王,自任上将军。但由于景驹只是楚国贵族而非楚王后人,刚刚崭露头角的项梁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假“楚王”。为了证明自己所在集团的合法性,同时也为了巩固地位,于是项梁采取了范增的计策拥立散落民间的怀王孙子熊心成为新的楚王。
显然,拥立之初,项梁就不打算让这位楚王拥有实权。怀王对项梁来讲,就是一个吉祥物,只要能对六国贵族和六国遗民起到号召性作用就行了。
变数是从秦二世二年九月开始的,秦将章邯于定陶击败楚军,项梁兵败丧命。
事发后,其侄子项羽为稳定军心,保卫怀王,抵御秦军,急移师东归,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吕臣也觉形势严峻,弃守陈县,投奔怀王。而秦将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国的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于是楚正面军事压力暂时消退,熊心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局。并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总的战略布置。
《史记》载: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这看似简单的两句话,却将一个有着出色政治嗅觉和手腕的熊心刻画得淋漓尽致。表面上他是避秦锋芒,但却趁机掌控了军权,进而使自己成为反秦联盟的实际领袖。此后,熊心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要其率项羽、范增、英布等人北上救赵。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就是在这时发生的。
怀王掌权后,楚军实际上便被分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怀王阵营,另一个则是项羽阵营。在怀王阵营最重要的两人,便是宋义与刘邦。为何说刘邦也是怀王阵营呢?其一,刘邦自身没有过硬的号召力;其二,当怀王收项羽、吕臣的兵权后,却封刘邦为武安侯,让其独自带兵,其拉拢之心显而易见。
楚军中怀王与项羽两派的冲突表面上看是源于兵权的冲突,但细细研究,你会发现怀王与项羽的政治理念也存在冲突。怀王作为旧贵族的代表,代表的战国时期旧有的七国格局,而项羽则代表新兴军功阶层。这个阶层要在乱世获取政治地位,就必定要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这一点日后在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就可看出。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其言下之意就是天下大定之后,六国后裔继续称王,唯有关中秦王室不可再留,于是由先入关者为关中王。这在客观上就否认了众多新兴军功阶层。所以当怀王提出要北上救赵的时候,项羽等人坚决不从,更愿西行入关。最终,熊心没有答应项羽的要求。
那么,由谁西行入关呢?
“怀王诸老将”给出了决定性意见,即由“长者”刘邦率师西进。
仅仅着眼于巨鹿之战前,其实你会发现怀王的手段相当高明。他收兵权后拉拢宋义、刘邦,用曾经做过楚国令尹的宋义压制项羽、英布等新兴军功阶层,同时又把唯一一次封王的机会留给了刘邦。一旦事成,项羽便只能认命,老老实实在楚国做一员猛将。
尽管项羽心比天高,但此时仍然不得不接受熊心的摆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熊心想不到巨鹿之战将会成为秦末战争与自己命运最大的转折点。
巨鹿惊变
宋义带领军队到达安阳后便驻足不前。项羽催促进兵,宋义却说:“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疲,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
宋义这么说有没有道理呢?
有道理。
但作壁上观,绝非是为了坐山观虎斗。宋义在这里按兵不动,谁说不是为刘邦西进拖延时日呢?先让楚军等上一些日子,若秦军胜,楚军则接着与秦军打。若赵军胜,此时刘邦西入关中也必定毫无阻力,项羽再提兵北上可就晚了。苏洵就曾评价道:“彼宋义号知兵,殊不达此,屯安阳不进,而曰待秦敝。吾恐秦未敝,而沛公先据关矣。籍与义俱失焉。”
其实,或许宋义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就是要让沛公先入关。甚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揣测,宋义这么做,背后是有怀王授意的,其目的就是掣肘项羽。
尽管这个推论在史书中找不到确切证据,但项羽确确实实感受到了来自宋义的掣肘。于是他当机立断,要除掉这个“祸根”。《资治通鉴》载:十一月,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
项羽此举让军中的怀王一派不敢多言,而英布等人却对项羽更加佩服,新兴军功阶层也由此更有干劲。很快地,项羽凭借自己举世无双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于巨鹿大破四十二万秦军,诸侯震恐。《史记》称:“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杀宋义后,凭借军事上的成功,在反秦联盟中树立了威信,成为了楚军乃至整个反秦联盟实质上的领袖。不久后,项羽又在未经怀王允许的情况下将章邯立为雍王,对天下释放出了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诸位皆可为王”。是啊,秦将都能当王,我们跟随羽将军死战,难道还不能当王?
反观怀王这边,明知吃了大亏,却不得不承认项羽的上将军身份。破釜沉舟是项羽军事上的奇策,但谁又能说他在政治上没用同样的手段?
那么,怀王承认项羽身份的时候是否心如死灰了呢?
恐怕未必。因为他还有一张底牌。
鸿门宴
秦王子婴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先于各路诸侯到达灞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用丝带系颈,手捧着皇帝的玉玺符节,在轵道旁投降,秦朝至此灭亡。
按照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应为关中王。
那么,问题来了,刘邦到底做不做关中王呢?
做关中王,那就是还认怀王这个主子;不做关中王,听项王安排,那就是背叛了怀王。想必此时的怀王也在宫中坐立难安,等着刘邦的消息。
同年十二月,项羽率领诸侯军队抵达关中。刚到不久,刘邦手下的左司马就找到了项羽沛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范增趁机劝说项羽:“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伯将项羽要杀刘邦的消息传与张良,张良又告诉了刘邦。这时刘邦才如梦初醒,想起怀王的誓言是多么脆弱。于是他赶紧让项伯带话给项羽:“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第二天刘邦便去鸿门,见到项羽就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这下好了,怀王最后的牌没了,因为刘邦对项羽彻底服软。所以从全局来看,怀王虽然从未亲临鸿门宴,但这场宴会却与他的命运息息相关。假若刘邦誓死听命怀王,项羽固然有四十万大军,但也未必能迅速拿下刘邦的十万人马,怀王或许还能重新找机会,以图东山再起。
许多人总认为项羽优柔寡断,放走刘邦。但这是后世眼光,身处当时,你怎知刘邦会是最大敌人?假若项羽自始至终都只是想同怀王争夺天下共主,那他不杀刘邦反而是情理之中。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关中,还可平稳的将怀王“废”为“义帝”,何乐而不为?
参考资料:《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