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从6人到180万粉丝的乡村音乐梦
“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从6人到180万粉丝的乡村音乐梦
在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一位年轻的音乐教师李平,用音乐点亮了乡村孩子们的梦想。他组建的"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不仅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更让他们的歌声传遍了大江南北。
"暖阳下我迎芬芳,为家乡把歌唱,黑色的土地多么宽广,养育了我成长。北方姑娘的小倔强,它代表着坚强,小伙子生活的向往,勇敢追求理想。"这是由"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演唱的改编歌曲。如今,"村里的孩儿"视频号在全网粉丝超过180万,作品总点赞量超过3000万次,总播放量数以亿计,被誉为中国现实版"放牛班的春天"。
而组建"村里的孩儿"音乐班的正是黑龙江省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教师李平。今年,李平荣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是希望田野的守望者,毅然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他是孩子人生的"启明星",青春上演《放牛班的春天》。插上逐梦的翅膀,"村里的孩儿"也能恣意飞扬。
李平说:"音乐可以治愈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乐观积极地面对困难和挑战,给予我们追求梦想的力量。每当看着我的学生们大声歌唱,越来越自信从容、闪闪发光的样子,我就倍感自豪,浑身充满干劲儿。我愿意在这片黑土地上奉献我的青春,为孩子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去追寻美好的明天。"
前不久,李平发起"村里的孩儿·蒲公英计划",希望"村里的孩儿"所蕴含的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如蒲公英的种子飘散到全国各地,让更多乡村孩子健康茁壮成长。
成为学校第一位音乐教师,"我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李平是一名"90"后,出生于黑龙江省安达市。高中时,他非常喜欢吉他,于是约了几个同样喜欢音乐的小伙伴一起组建了乐队,他也立志以后就学与音乐相关的专业。"还记得我的第一把吉他是从伙食费里挤出来200元买的一把黑色吉他。拿着这把吉他,我真的特别开心,有时手都起泡出血了,都不觉得疼更不觉得累,直到把一首曲子弹会了,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2012年,李平考入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毕业后,他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2016年,经过特岗教师考试,李平如愿成为安达市任民镇中心小学音乐教师。"任民镇是一座百年老镇,离我家有30多公里路,坐客车需要四五十分钟,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赶着坐6点第一班车去学校。"
上班第一天,李平在校门口等待,不一会儿就看见校长骑着一辆老旧摩托车,风尘仆仆地向他驶来。校长一下车就热情地帮他扛行李箱,望着校长弓着腰的背影,他觉得更像是一位长辈在指引自己往前走。他说:"任民镇上只有一所小学,附近村庄的孩子们都在这里读书。当年,任民镇中心小学共有师生1000余人,却只有我一位音乐老师,我担任所有年级的音乐课程,工作量很大。"
因为交通不便,一到冬天更是难走,李平后来干脆吃住都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他笑着说:"吃住条件都还可以,就是日常用水困难,得去打井水,后来我买了两个大桶,去同事家拎水。"
李平深知城乡教育差距大,自己要做出改变,"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给我的印象就是这里的孩子非常淳朴、善良。因为学校一直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孩子们平时很难上到音乐课,有的孩子甚至从未开口唱过歌。怎样才能激发他们的音乐兴趣,让他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一时间让我有些迷茫。"
有一次上音乐课,李平听到了一个令自己心动的声音,清脆的嗓音,宛若天籁,穿透心灵。他看到一个孩子,正在认真努力地歌唱着,那双纯净的眼睛,让他感受到乡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可是,除了多给孩子们一些陪伴,他还能做些什么呢?
李平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唱歌
2018年,李平迎来一位新同事张雨,也是学校的第二位音乐老师。"我的性格做事比较冲动,而张雨老师踏实稳重,我俩都热爱音乐,特别投缘,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他坦言,张雨的到来让他更有信心做好乡村音乐教育。
经过一段时间后,两人发现,村里有的孩子唱歌特别好听,但有一部分孩子却根本不敢开口唱。李平提出,在学校组建一个音乐班,让更多热爱唱歌的孩子有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组建"村里的孩儿"音乐班,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2019年3月,"村里的孩儿"音乐班正式成立,成员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孩子,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学习音乐。
李平想给音乐班做一个标识,于是请朋友帮忙来设计,可大家都觉得他是"闹着玩儿""净整些没用的"。没办法,他只好自己研究。他先画了一个既像C又像L的字符("村里"二字拼音的首字母),然后又拼上一个雄鹰的图案,寓意村里的孩子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音乐班的第一次排练,只来了6个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李平。他和张雨匆匆吃过午饭,直奔教室。固定好麦克风,调试好电子琴,摆上二手音响,他们开始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教室里传出的歌声,吸引不少孩子趴在窗台上观望。李平问他们:"想不想参加?"得到的却是怯生生地回答:"不想。"
李平知道,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好意思。于是,他和张雨一起鼓励窗外的孩子们,并把他们领进教室。没几天,音乐班增加到38人。
"其实,办音乐班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很多孩子唱歌跑调,你唱你的,我跑我的,根本没办法一起合唱。不过这些问题,我都不怕。最关键的是,他们不相信自己能行,他们缺乏信心。"李平说,在教学环境不好、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坚持创办音乐班,就连很多同事也不理解,他为什么牺牲午休时间来做这个事情。但这些因素并没有影响到李平,他开始尝试一步一步地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在家访的过程中,李平发现村里的孩子很勤劳,他们会煮饭、会种菜、会洗衣,他们心疼父母、懂事善良。他常常坐下来和孩子们谈心,慢慢地与他们成为了知心朋友。在课间,孩子们总会围在李平的身旁,勇敢地放声歌唱,他们的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有一次,李平弹吉他,一个孩子问:"老师,这个是琵琶吗?"李平说:"它叫吉他,你摸摸看。"孩子紧张地擦了擦手,轻轻地碰了一下,"我能感觉到孩子们都很喜欢吉他"。于是,李平从每月仅有的2000多元特岗教师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周末和张雨跑到二手市场和琴行,收购了一大批二手吉他,几年来花费累计上万元,音乐班变得有模有样。"我们还组建了'村里的孩儿'儿童乐队,边弹边唱,让乡村的孩子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李平自豪地说。
成了家乡"小小代言人",歌声相伴未来可期
"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有的性格孤僻,有的缺乏自信,有的不善交谈……小悦就是他们当中最典型的代表,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年幼的她既要照顾弟弟,还要承担家里的农活,平日里喜欢独来独往,不交朋友、不爱说话。"李平有意识地锻炼小悦,让她担任音乐班的领唱。在一次次彩排和表演中,小悦逐渐找到了自信,性格也变得开朗。渐渐地,小悦和"小悦们"都有了明显变化,他们敢于放声歌唱,热情绽放。
李平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编写辅导教材,制定活动计划,用音乐激发孩子们爱祖国、爱家乡、爱学习、爱生活的热情,让他们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健康成长。一个孩子小学毕业时,给李平发来短信:"我可能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一直是我最好的老师。"
随着每天的练习,孩子们一天天在进步,李平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让声音飞出去",把孩子们最动听的歌声记录下来。于是,他在网上注册了视频账号,于2019年4月发布了孩子们唱歌的第一条短视频。让他没想到的是,视频竟有几十万次的播放量。这让李平更有信心了,他与张雨将40余首流行歌曲进行改编让孩子们演唱,并把记录孩子们学习音乐和歌唱点滴的视频上传到网络。改编后的歌词不仅充满正能量,还融入不少家乡元素,使这些爱唱歌的村里娃俨然成了家乡的"小小代言人"。
"月照入心头,红船坚定的眼眸,怀念我们革命先烈永不朽,誓言在耳边,在心间,用生命坚守,铭记历史我们永远跟党走。"正能量的歌词,为歌曲《孤城》注入了爱国主义情愫。对《白月光与朱砂痣》《半生雪》等歌曲的改编,李平将"四大发明""五千年传统文化"等写入歌词,更加坚定了孩子们的文化自信。
有外地网友听到歌曲后留言:"因为一群孩子,认识一座城。"还有很多网友称他们为"天使合唱团"。"村里的孩儿"还被央视新闻盛赞:村里的孩儿,最棒的娃,歌声相伴未来可期。
歌声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关注乡村教育
2021年末,李平应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邀请,带领乡村孩子登上央视舞台,并荣获"星光大道"周冠军。那是孩子们第一次来到首都,第一次在天安门合影,第一次站在梦寐以求的舞台上……他们现场演绎多首宣传家乡、热爱祖国的改编励志歌曲,迎来阵阵掌声。
村里的孩子很少有外出的机会,在通往省城哈尔滨的大巴车上,一个孩子问李平:"老师,这是海吗?"李平说:"不是,这是我们歌里唱的松花江,你们要努力学习,以后去看真正的大海。"
李平在采访中说:"我不知道孩子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真正的大海,但我一直相信,我们的歌声能让孩子们的心里有一片辽阔的海洋。"至今,他仍记得孩子们第一次坐上前往首都高铁时的好奇,第一次走进央视演播大厅时的紧张,第一次捧起"星光大道"奖杯时的兴奋和幸福……是音乐,让孩子们实现了华丽的转变,眼里的光、温暖的笑,这些都让李平热泪盈眶。
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报道,村里的孩子们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爱,慢慢地有了崭新的乐器、统一的服装和专门的教室。李平说:"我们在用歌声传递正能量,我们也收获着正能量的熏陶和滋养。8年前的我,坚毅地选择了这里,而8年间孩子们带给我的惊喜与激励远不止于此。很庆幸,我能够通过音乐打开乡村孩子的精神世界,陪伴他们一起感受家乡的变化,感恩党和国家的温暖。"
现在,李平还兼任安达市教委团委书记一职,他说:"由于农村人口流失比较大,现在的任民镇中心小学只有师生200余人。有很多事情需要年轻人去做,在农村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从教8年来,我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孩子们的歌声被更多人听到,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教育。"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李平给记者播放孩子们演唱的最近他刚刚改编的《Way Back Home(家乡版)》:"我们的家乡,美丽富饶的地方;夏有稻花香,冬有银装雪茫茫;森林煤矿石油粮仓,处处是宝藏;群山巍峨壮观,无限好风光;小鸡炖蘑菇,还有猪肉炖粉条;粗粮最健康,好吃还得小烧烤;这里松花江水流淌,哺育我成长;我的朋友,欢迎你来黑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