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小红书年度关键词“抽象”,2025的社媒可能是这样的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小红书年度关键词“抽象”,2025的社媒可能是这样的

引用
数英digitaling
1.
https://www.digitaling.com/articles/1294670.html

2024年,小红书发布年度关键词"抽象",这一现象级热词不仅在小红书平台上风靡,更席卷了抖音、微博等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从"成都迪士尼"到"微do",从@听泉鉴宝到@向佐,这一年,"抽象"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文化现象之一。

小红书发布的年度关键词视频显示,平台上有超过1000万条抽象笔记,相关评论数量更是超过了1.6亿条。而在抖音,"抽象"话题的参与人数也达到了268万,微博则成为了抽象网红们的聚集地。可以说,整个2024年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抽象集锦。

1. 什么是抽象?

一种解释是:"有趣地消解每天的无趣是日常"。但这种解释一点都不抽象,因此不被采用。反倒是"抽象之父"@抽象TV主播李赣对"抽象"的解释更有意思:

抽象就是不正常的东西。

"抽象"并非新物种,早在2015年就被李赣搬到了社交媒体上。他的游戏直播间@抽象TV,可以说是第一批"抽象"社媒用户的"摇篮"。以李赣的直播为蓝本,今天社交媒体上流行的"抽象"文化,载体、形式、内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本质还是原汁原味。

2024年第一个连续剧一样的梗"谢帝我要diss你"谐音出的"成都迪士尼新地标",还引发打卡拥堵。里面要素很多,rap、跷跷板、迪士尼、成都、综艺,彼此之间没有逻辑可言,但却奇妙地组合到了一个语境之中。李赣当年的各种名场面也是如此。还有,潘宏直播间里看似严重的行为问题,原因只是简单的没吃饱、没睡够;先天抽象圣体@小英 @向佐 更是几乎完全不按常理行事。这些都因为打破了既定叙事语境,足够没逻辑,无法被预判,成了抽象学经典。

看诺米小英们,再看李赣,尽管中间横跨十年,但"不正常"依旧能够精准解释"抽象"背后不合逻辑,违背预期,没有意义的内核。

2. 为什么大家都变得"不正常"?

"抽象=不正常"。

那么,玩"抽象"的人就是在搞不正常。流行文化是大众用双击、用评论投出的结果。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不正常",又都想变得"不正常"?

其实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词里早就给出了线索。"躺平"、"摆烂"、"发疯"、"窝囊废"......尽管每一种网络文化存续并不久,但都带着些"反叛"的情绪底色。

"工作和效绩的过度化日益严重,直到发展成一种自我剥削。"——韩炳哲

人们意识到不对劲,想要抽身,拿回主动,但庞大的机器还想以既定规则运行,于是就演变出了这场席卷整个互联网的"大型叛逆"。谁规定了一定要努力?为什么一定要情绪稳定?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我为什么不能窝窝囊囊?地球是球的,你说的东凭什么不能是西?年轻人把对世界的质疑和不满包裹进流行词中,用"不正常"反抗主流思想、规避世俗规则。

这种反叛的快感、表达自我的自由,就是"抽象"文化受追捧的核心原因,也是当前语境下大众社会情绪的投射。

3. 圈层回音壁,"抽象"自我进化

与李赣时代不同的是,今天"抽象"创作权已不在KOL一方。邪恶栀子花、"三折叠"等莫名其妙的走红都在说明,粉丝们自发放大的无序片段、片面的截取和传播,才是"抽象"风靡的关键。今天的"抽象"是种参与共创的文化,一半来自KOL的精心编辑,一半来自互联网的随机性。

一方面,"抽象"的摇篮——直播间,本身就是一个回音壁。@听泉赏宝 直播间里的黑话"去沉淀吧"、"哪里弄来的"、"宝贝接下来准备怎么处理"等成了互联网meme;网友发来奥特曼佛祖、山水画风格的《猫和老鼠》等鉴宝,也在让直播变得更荒诞。

在直播间里,大量趣味性相投、笑点相似的人相遇,不断自我认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抽象"都来自直播间。而大量的切片和极低的模仿门槛,个体的创意和幽默感可以尽情释放,将「抽象」文化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另一方面,尽管"信息茧房"在被质疑是一种新的信息茧房。但不得不承认,圈层化、粉丝化的社交媒体发展特点,"抽象"成了特定群体识别、联结的暗号。尽管在传播中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符号化和简化,但在兴趣与算法的助推下被大量模仿和再创造,也让"抽象"像处在回音壁里一样自我强化。

所以,即便其"父"李赣已被互联网遗忘,但"抽象"一词仍能延续到今天,成为主流。到这里,可以总结出"抽象"文化的三重意义:

  • 文化消解:通过讽刺、解构,提供一种隐秘对抗严肃文化的路径。
  • 情绪出口:为在焦虑与压力下的个体提供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 群体认同:通过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视觉符号,强化圈层归属感。

以上三点是互联网内容创作的核心,如今都被整合到了一个"抽象"里了。"抽象"成为2024的年度注脚,再正常不过了。

4. 抽象,在广告营销中发光发热

作为注意力经济的一种,不愿与潮流脱节的心态促使更多人加入行列,一起把"抽象"做大做强。品牌们也不端着了,赶紧加入节奏,把"抽象"变成商业密码。

品牌追逐这一趋势,不仅是追求表面形式,也是在通过"抽象"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和身份认同——简单、无序,但又充满共鸣。所以,2024年的品牌社媒IP面貌都从严肃变得奇奇怪怪、神经兮兮的。此时再问调性契不契合,品牌形象何在,沟通价值如何已经不重要了。搞"抽象"本身就是一种立场选择和价值判断,无意义的面具下其实是一种跟随和认同。对于观众而言,只要你懂我的抽象,给我情绪满足,那就是和咱心连心。

5. "抽象"背后的内容趋势变化

说一千道一万,最后还是回到了固定板块——广告营销。这也挺不抽象的。为了消解这种违和,这里再稍微跳出"抽象"本身,把视角拉得更大更宽一些,去看看这个年度流行词给出的2025年内容趋势暗示。

(下面的内容,不够具体,很私人,但好歹够"抽象"。)

  • 语境和留白,比内容本身更重要了

不得不承认,"抽象"吸引人的很大一点就是不知所谓,不够明确。社会心理学中的"对比效应"解释:人们倾向于将新接触到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认知进行对比;同时,根据"盖世塔心理学"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保持连贯认知,并努力将信息组织成连贯的形式。正因如此,不够明确的"抽象"反而会更勾起人的好奇心和了解欲。

内容的"留白"之所以重要还在于,"抽象"是一种圈层暗号,折叠了高浓度的隐含意义、文化背景和特定符号。例如,"去沉淀吧",讲得太明白就不是一种隐秘的趣味了,圈内互动也没法解读、使用出自己的乐子。

一个要注意的点是,优秀的留白不是简单的模糊,有层次感才耐品:

  1. 圈内人一秒会心:为核心受众提供认同感。
  2. 圈外人初步理解:扩大潜在传播范围。
  3. 隐藏彩蛋:为深度用户提供探索空间,推动内容从圈内传播到圈外。

作为对上述第三点的补充:隐性语言比语言文本等显性语言更重要

表情、语气、视觉符号、互动行为等隐性语言,通过表情包、GIF、视频配乐、emoji、语气词等放大,传递情感、态度和语境信息,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内容。这种丰富性非常适应碎片化的社交媒体场景。而且结合"留白"这点来看,隐性语言具有模糊性与开放性,也能够促使更多用户参与二次创作或解读,形成互动与传播效应。

一个价值百万流量的表情包

  • 人设之后,接下来开卷"高价值感的社交关系"

在微信一本正经,在小红书天天搞抽象,很多品牌都精分了。在2025年,或许会有更多品牌放弃一致性,根据各平台用户特性扮演特定的人设。因为,在2025年,社交媒体的核心不再是塑造一个完美的人设。

更加持久的社交关系,更大稳固的圈子,才是维护粉丝粘性和长期影响力的关键。@大冰 从群嘲到出圈的口碑翻盘,是因为他主动放下13个标签人设,甚至不以自己为主角,社交媒体上疯传的直播切片大多都是以连麦对象为故事主体。

也就是说,在@大冰的直播间,普通粉丝才是主角。他不是在用"人设"输出内容,而是用真实、善良等与"麦子阿姨"、"烩面小伙"等建立起了互帮互助的真实关系。人设背后所代表的"身份"和"标签"很有吸引力,但在一个"抽象"的时代,它不再是吸引力的唯一来源。

传统的"流量主导"模式被"关系主导"所取代,长期对话、互动和共创更有价值。很多人都需要被看见,被懂得;很多人不止想听故事,也想讲故事。而这很难通过一次性的热点话题或短暂的爆红实现,只有通过持续且深入的社交互动才能到达。

  • 最后,还想再说一嘴,

"抽象"虽好,但还是系统化创作更香

"抽象"是一顿情绪快餐,一种更轻松化的表达。被"抽象"突袭时,很多人、很多品牌的心态都是"先上车再说"。看上去效果立竿见影,而经过一段冷静之后,就会发现:回归到实力派创作者角色,把内容创作重点从制造爆点,转向维持高质量、稳定的内容供应,仍是更智慧的决策。

毕竟现象级爆红是偶然,一个创作者的核心价值也并非流量,而是确定性的内容所关联起的具体的人。相较于抽大奖一样,吸引很多泛目标群体,然后又很快流失。稳定的产出、系统化创作、扎实的内容能力更能建立实打实的沟通,把IP/品牌的生命线拉长拓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