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探索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宁波:探索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踏上教师岗位刚满一年的张丹妮,经过新教师入职第一年的专项培训,对自己的职业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从教第十四年,宁波市“特级教师(名教师)跨区域带徒”项目的学员施云锋,在多位省特级教师的引领下,评上了市名师。
已经评上省特级教师的刘善娜,入选首轮甬城教育名家培养对象后,给自己定下了新目标——专业上再成长,帮助更多教师感受专业成长的幸福。
……
在宁波,尽管教师们的成长故事各有不同,却都朝着成为一名教育家型教师的目标前进。
近年来,宁波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积极探索教师发展体系重构,完善教师发展平台,优化教师引育机制,努力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全周期、全方位、多元化、均衡化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更快更好地推动和保障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描绘成长全景图:
健全全周期培养链条
“每个学期至少上一堂公开课,每一学年至少参加一次教学竞赛……”趁着暑假,宁波市海曙区洞桥镇中心小学教师应旻宁对照着学年初制定的专业成长计划书,复盘完成情况并制定下个学年的目标任务。
把一个学年的专业成长计划分解成小目标群,再分阶段完成是应旻宁在结束初任教师精准培训后养成的习惯。2022年,应旻宁从丽水学院师范专业毕业后,到洞桥镇中心小学任教。在正式上岗前,她参加了由市教育局组织的这项培训。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她又分多次接受了规范化培训。
毕业季,宁波市海曙区雅戈尔实验学校师生深情拥抱。
该项培训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与研究、专业技能与实践等3个维度出发,面向新教师设计了职业道德、专业意识、综合素养等11个领域的培训。培训期间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转正定级、评聘初级职务的必备条件。考核采用加分制,考核指标细化为具体的任务群。“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完成角色转换,站稳讲台。”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面向初任教师,宁波除了规范并完善初任教师培训方案,还推进实施“好师傅”带“好教师”制度,为每位入职5年内的青年教师选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好师傅”。同时,通过举办初任教师基本功竞赛等以赛促训活动,提升各地初任教师培训成效。两年多来,应旻宁正快速成长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教师。
应旻宁的成长故事,在宁波许多教师身上上演。在宁波,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有自己的成长方案。“教育家从来不是一天速成的,抓住教师成长的各个环节,我们为教师构建了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方案,让教育家成为教师一生的追求。”该负责人说。
宁波市中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装置研发调试。
市教育局重构了教师发展体系,设置“教坛新秀—学科骨干—市名师—省特级教师”教师培育体系,配套启动新秀教师夯基启航工程、名师骨干拔节扬帆工程、甬城名家教育领军工程等项目,设置专项教师培训经费。同时,建立了考核激励机制,针对区(县、市)和直属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培训分别出台了绩效考核办法;开展教师评价全链条管理,将教师成长发展与职称评审、岗位晋升、评优评先挂钩,将教师评价考核结果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随着教师发展体系的重构和考核机制的完善,教师每一阶段的成长目标都更为清晰,也激励着教师在成为教育家的路上不断前行。刘善娜是一名80后教师,几年前就评上了正高级职称。在高兴的同时,她发现自己的干劲不比以往了。但很快,因为甬城名家教育领军工程,刘善娜又找到了前行的力量。在这里,她得到了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同学中还不乏大咖,大家相互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
拓宽多元发展路:
搭建多元化成长平台
如果说教师职业生涯全生命周期培养方案是教师成长的“地图”,那么,促成长的各类平台就是“导航仪”,“地图”与“导航仪”紧密联动,为教师清晰描绘出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路径。
“特级教师(名教师)跨区域带徒”项目是宁波教师成长的传统平台。30多年前,市教育局建立项目运行机制,聘请省特级教师为导师,尝试开展带徒实践。项目开展至今,已形成成熟的带徒活动模式,以及合作分享、教学相长的带徒特色,成为宁波市名优教师成长的孵化器和助推器。3年前,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语文教师施云锋经过推荐、笔试和面试,从2900多名报名教师中脱颖而出,成为第十二届学员。这期间,施云锋不仅获得了导师为他精心定制的成长方案,还参加了课例研讨、主题培训、课题交流等活动,他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宁波市奉化区2024年新教师参加第一期集中培训。
全市中小学新锐教师学科教学优秀团队建设是宁波教师成长的新平台。近年来,宁波分市、区、校三级推进学科教学优秀团队培育工作,教师从个体变为群体,以学科为单位共学共研共创。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小学数学团队是一支市级新锐团队,团队负责人孙惠惠说,团队中既有市名师、骨干教师,又有青年教师,教师队伍梯队合理,通过项目化学习、循环实证等研修活动在团队内部形成了良好的教科研氛围。两年间,该团队已有60%的成员在市区两级名师、学科骨干、教坛新秀评选,以及优质课评比中斩获佳绩,形成了群雁领航、众雁齐飞的良好发展态势。
教育家型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育人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宁波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师德涵养的全过程,将其丰富内涵转化为教师铸魂的务实举措,贯穿教师发展和管理全过程——
规范化的培训体系。宁波组织开展校长、书记“领雁讲堂”师德专题培训,建设师德修养培训数字课程资源,汇编下发师德师风政策法规,开展“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躬耕教坛报国有我”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接地气的事迹感染。市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教师培训活动中,都会让来自一线的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分享自己身边真实的案例,这些贴近生活的案例比生硬的誓言和口号更能够引起教师的共鸣。
师带徒的言传身教。从实施“好师傅”带“好教师”制度,到“特级教师(名教师)跨区域带徒”项目,再到建设中小学新锐教师学科教学优秀团队,传帮带精神无处不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青年教师。
……
如今,宁波形成了争相践行教育家精神的良好氛围,全市教师自觉将教育家精神转化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生动实践。
共谱乡村振兴曲:
丰富乡村教师“加油包”
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过去学校教师存在自我评价不高、专业成长动力不足的情况,近年来教师状态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省、市、区各级评比活动中都有学校教师活跃的身影。近两年,学校有1名教师获得省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5名教师成为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多名教师在各级论文评比、教学技能评比中获得佳绩。
在学校副校长王磊看来,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市教育局推动实施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因为这一计划,学校成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建起了名师乡村工作驿站,学校教师专业成长从此有了省特级教师、市名师的引领。在各驻站导师的助力下,学校掀起了一场“小先生制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实现了全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
宁波市镇海区镇海幼儿园蛟川分园教师与幼儿互动。
九龙湖中心学校教师的变化是宁波推进乡村教师成长的缩影。长期以来,乡村教师是教师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他们缺平台、缺资源、缺机会。近年来,宁波频频为乡村教师成长发放“加油包”。在新秀教师夯基启航工程中,有一项专门面向乡村青年教师的支持计划,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难题;在名师骨干拔节扬帆工程中,要求特级教师(名教师)在带徒选拔学员时,向农村尤其是海岛、山区等边远地区学校倾斜;在市中小学名教师评选中,特设了面向经济欠发达镇乡学校的名教师岗位。
叶玉霞是宁海县跃龙中学数学教师,两年前,她选择到宁海县前童镇初级中学支教。参加支教前,叶玉霞也曾担心乡村学校机会少,可能会影响自己的专业成长。然而,两年下来,得益于名师乡村工作驿站,叶玉霞获得了与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的名师近距离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这两年,自己的专业成长一点也没有被耽误。”她说。今年是叶玉霞支教的第三年,看好市里对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持,她计划继续留在乡村学校,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
着力培育宁波教育“大先生”
□宁波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毛才盛
宁波坚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强化政治思想铸魂、优化多元培养体系、推进城乡有序交流、优化资源统筹配置、深化教师评价改革等5项举措,着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培育宁波教育“大先生”,全面建强“三支队伍”,助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贡献教育力量。
坚持师德第一,以坚定信念和高尚师德建设新时代卓越教师队伍。站稳为党育人立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师队伍的全面领导。全市有党员教师6.4万余人,占教师总数的49.9%,建立各级党组织3293个(包括全部56所民办中小学),全面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现中小学(幼儿园)制度、干部100%“双到位”,创建省级以上党建示范高校3所、标杆院系42个、样板支部64个,获评省级示范性党组织16个、“双带头人”党组织书记典型15个,党对教师队伍的领导更加科学系统。抓牢理想信念教育,始终坚守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把加强教师队伍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加强弘扬教育家精神顶层设计,构建“四明传习”教师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具有宁波特色的教师思政教育课程品牌。健全师德长效机制,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党组织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年度报告制度,发布教师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全面落实从业禁止和准入查询制度,师德失范行为较往年大幅下降。建立常态化师德教育宣讲机制,创新开展教师“开学第一课(院士开讲)”,组建市级师德宣讲团,设立8家中小学师德教育基地,开展师德宣讲150余场。
聚焦核心素养,以专业发展和育人实绩建设新时代卓越教师队伍。重塑教师发展体系,整体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素养。出台《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质赋能行动计划》,打造“一中心多基地”教师培训基地,实施教师分层分类精准培训,全市幼儿园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初高中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大幅提升。构建教师全周期培养体系,在职中小学教师中,有市级新秀教师(班主任)3097人、骨干教师(班主任、校长)794人、名教师(班主任、校长)524人、省特级教师176人、正高级教师217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建强乡村教师队伍,高效赋能城乡教育共同富裕。从2016年起,推动实施两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形成乡村教师“扎根式”培训模式,打造118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建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学校、涉农学校的名师乡村工作驿站,通过实施“名师骨干带徒”“名师联片指导”“乡村教师访名校”等项目,形成引领全体乡村教师的常态学习指导体系,实现乡村教师培养成长从“输血”到“造血”转型。
深化管理改革,以评价优化和制度重塑建设新时代卓越教师队伍。践行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全市职称自主评聘试点学校达到200所,实现学段全覆盖,改革力度位列全省前列。“县管校聘”制度已常态化融入教师人事管理制度。近3年,全市交流轮岗教师5192人,其中优秀教师向乡村、薄弱学校交流轮岗1025人,骨干教师交流轮岗1170人,县域教师配置更趋均衡。聚焦人才“引、育、留、用”,汇聚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素。建立科学副校长制度,目前已有7位院士、200多位教授和500多名科技人员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实现全市中小学校全覆盖。开展乡村学校师范生委托培养,去年全市委托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定向培养师范生125人,助力解决乡村教育结构性短缺问题。鼓励各区(县、市)招聘高学历高素质教师,开展学校自主招聘试点,试点校自主招录优秀人才,高学历高素质教师比例不断攀升,教师队伍结构更趋优化。
在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宁波教育人牢牢把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求,实施新一轮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提质赋能行动,重点抓好“五个一”。一是突出思想政治第一素质。始终把加强教师队伍政治引领摆在首位,开展教师思想政治轮训,切实推动全市教师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二是紧抓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厚植尊师重教文化,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把教育家精神高位引领与师德底线构筑相结合,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将师德师风作为“一环四员”校园风险防控重要防范问题实行动态监控,筑牢师德师风“防火墙”。三是提升教书育人第一能力。站牢“高素质专业化”重要定位,坚持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打造本硕贯通的教师培养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小学“三名”培养计划,试点“整校推进”教师培训模式改革,培育出一批宁波本土的“大先生”“教育家”。四是广泛凝聚人才第一资源。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优化“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体系,推动将市级骨干教师、多年在教学一线有较大贡献的教师纳入市级人才目录,支持高校依法采取多元化聘用方式选人用人。建强市级登峰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全力打造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支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五是激活综合改革第一动力。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探索在学校先行考核的基础上组织教师招聘,加强教师聘用合同管理,健全教师退出机制。加大待遇保障力度,丰富教师荣誉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治理,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