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曰“存心养性”①,道曰“修心炼性”②,释曰“明心见性③——一心性者,本体也。
儒曰“存心养性”①,道曰“修心炼性”②,释曰“明心见性③——一心性者,本体也。
儒曰“存心养性”①,道曰“修心炼性”②,释曰“明心见性③——一心性者,本体也。
在中华哲学的宝库中,儒家倡导“存心养性”①,强调内心的修养与道德的培养,将此视为人性的本体;道家则主张“修心炼性”②,意在通过修炼净化心灵,领悟天地至理,坚守的是内在的“中”与“一”;佛教则言“明心见性”③,追求的是洞见自我本质,空灵无我,归于“一”。这“一心性”如同万物的根基,儒以“执中”③体现平衡,道以“守中”坚守核心,释以“空中”领悟无常,皆是对这个本体的解读和实践。
孔子以“一贯”揭示了将这本体融入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而老子的“得一”则象征着顺应自然的智慧。佛教的“归一”更是引导人们回归内心深处的宁静。这“中”与“一”并非静态的标签,而是动态的修行过程,它们既是内在的藏匿,也是外在的显现。天、地、人皆因遵循这一本体原则而和谐共存,皇者、帝者、王者的大道,都源自于对这一核心真理的领悟。
无论是在黄帝、羲农这样的帝皇,还是老庄、关令那样的隐士,或是于房、淮南的贤者,或是钟吕希夷等山岩修炼者,他们的得道之路各异,但都离不开对这本体的追寻。无数的仙人与佛陀,他们的长寿、升仙故事,如子晋驾鹤、琴高控鲤,李脱八百岁、安期三千年的传说,都见证了这道的力量与深远影响。
更有那些功成身退,隐身山林之人,他们为了自身修行而选择默默无闻,这样的隐者又岂是少数?深山古洞,总有他们的足迹,或显或隐,他们的智慧与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探寻和理解吗?
注释:
①存心养性:儒家孟子提出的修养理念,强调保存内心善良,培养美德。
②修心炼性:道家修炼方式,旨在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③明心见性:佛教观念,指通过修行洞察自我本质。
④执中:儒家理念,保持中庸之道。
⑤守中:道家核心理念,坚守内心的核心。
⑥归一:佛教术语,回归本源,达到统一。
⑦子晋:晋代仙人,传说乘鹤升天。
⑧琴高:古代仙人,传说控鱼出游。
⑨李脱:道教神话中的人物,长寿传说。
⑩安期:古代仙人,传说寿达三千岁。
⑪拔宅:传说中的仙人神通,能将整个家宅一同升天。
⑫子晋骖鸾:子晋乘鹤升天的故事。
⑬琴高控鲤:琴高驾驭鲤鱼的神话。
⑭尸解:道教术语,指仙人通过修炼脱离肉身,达到长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