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贴牌、假冒、价格虚高 揭开助听器市场乱象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贴牌、假冒、价格虚高 揭开助听器市场乱象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15A04BQD00

中国老年听障群体规模达到1.2亿,助听器佩戴率仅为6.5%,其中存在认知观念、主观因素外,市场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贴牌、假冒、价格虚高是助听器市场乱象,部分电商平台销售的助听器身份可疑,甚至存在“科技与狠活”。另一方面,线下助听器销售服务也存在不足,如售后无保障、价格不透明等,导致消费者难以辨别产品真伪。业内人士表示,助听器验配师的专业能力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但目前持证人员仅万人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要。专家建议进一步规范培训考核颁证制度,建立助听器验配师持证上岗制度和严格的监管督查制度。

一位耳聋老人的坎坷“助听”路

今年已70多岁的市民赵先生两年前被确诊神经性耳聋。听不清别人说话,看电视、手机都要大声外放,很是影响自己和周边人的生活,赵先生决定买个助听器。在线下助听器销售门店转了一圈后,他觉得一个助听器动辄上万元实在太贵,因此决定去网上看看。

“先是看了一个视频的推荐,买了一个700多元的助听器。”赵先生表示,这是一款外观很像蓝牙耳机的助听器。但是戴上以后并没有广告中描述的那么好。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是杂音也非常大,让他根本无法长时间佩戴。为了不让子女担心,赵先生只能推说耳机型的助听器带着耳朵疼。

赵先生的儿子得知这种情况后,特意去网上选购了一款号称不入耳、免调试的助听器。结果,赵先生戴上以后,要么将声音调小到跟没佩戴差不多,要么声音调大以后,机器发出的电子啸叫音大到连与其对面交谈的人都能听到的程度,仍然没有办法使用。

最终,赵先生还是选择了去线下门店配助听器。再三对比,本着相信“大牌质量有保证”的想法,他选择了一家名为“西门子助听器”的门店。在说明来意后,一名助听器验配师热情地推荐多个型号产品。在最终选择了一款后,赵先生交了钱完成了验配。工作人员介绍称,需要调试设备,弄好后会寄到赵先生家中。而等待一周后,赵先生发现寄到自己家中的并不是西门子的产品,而是一款名为力斯顿的产品。找到门店,对方则表示,给赵先生介绍和验配的就是这款产品。“我是冲着西门子这个牌子来买的,结果买的根本不是西门子,店员还说西门子早就不做助听器了,这个助听器没有质量问题也退不了。”

赵先生的遭遇并不是个案。在某投诉平台搜索“助听器”关键词,有近200条结果。其中不乏助听器货不对板、质量堪忧、售后无保障、返修费用高等。深入调查后发现,老年人助听器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贴牌”“套证”伪造的“身份”

了解到,助听器属于二类医疗器械,按照我国规定,需要通过注册才能上市销售。医疗器械注册证就是它们的身份证。有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底,我国共有221个医疗器械注册批文颁发给了助听器产品,其中进口助听器产品4个,境内助听器产品217个。然而在部分电商平台初步统计发现,在线上销售的助听器产品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上述数字几倍甚至十几倍。那么,这些助听器都是什么“身份”?

以在某电商平台销量较高的海尔某款助听器为例。查询了国家药监局公示医疗器械基本信息发现,与海尔有关的150余个信息里,没有一个是助听器这一品类。但该商品的介绍页面却有很大篇幅在宣传海尔的研发能力,疑似为该款助听器的“优秀”背书。

而当记者问及网店客服该款助听器是否有医疗器械注册证时,对方表示这是“商业机密不能透露给消费者”,只是称自己的商品合法合规。最终,在另外一家电商平台看到了海尔这款助听器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蹊跷的是,经过查询,这一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注册人是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查询该公司公开信息发现,该公司与海尔品牌并没有任何从属或投资关系。

“大概率是贴牌,这种情况在助听器行业里也比较常见。”有行业内人士表示。海尔助听器并不是唯一一个注册证持有人跟品牌所在企业对不上的,还发现,修正、仁和等品牌的助听器的医疗器械注册人也与上述品牌没有什么关系。

不仅如此,还发现,在一些批发网站上还有不少助听器贴牌代工信息。联系了其中一个厂家,其表示为某公司生产助听器,如果从他这里拿货,不贴标的情况下,价格只有该品牌网售同款助听器价格的一半。

事实上,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国产助听器行业中颇有名气的企业,新声品牌在某电商平台也有自己的旗舰店。其在该平台销售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码、产品外形、产品型号编码均与海尔助听器一模一样的产品,售价1079元。而海尔这款产品标价1399元,由于平台有满减活动,优惠后价格1089元。

还注意到,除了疑似贴牌的产品外,不少网售助听器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信息也有一定疑问。如某品牌在售的助听器一共有8种不同型号,而该品牌在国家药监局只能查询到4个医疗器械注册证。有业内人士表示,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套证”,也有可能是同一医疗器械注册证下,包括技术构成相近的多款型号产品。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只需要对照注册证信息就能掌握。但是该品牌部分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型号规格”一项仅显示为“见附件”,却没有附件内容。

助听市场的“科技与狠活”

如果说上述助听器大部分还是通过注册的正规产品的话,一些网售的所谓“助听器”的身份则更为可疑。

在某网店看到,这里销售的所谓骨传导助听耳机打着“老人专用辅听耳机不入耳保护听力”等旗号,却拿不出医疗器械注册证或相关信息。其客服则表示,“这一款是助听耳机,是科技产品,能起到助听器的效果,但是更好。”虽然客服一直强调产品是“耳机”,但在产品介绍页面上“助听器”三个字却仍可看到。

不仅是这一商品,还发现不少打着“重度专用”“声音放大”“音质清晰”“老人专用”等字样的商品都标榜自己是“助听耳机”,是电子产品,而非医疗器械,但在产品功能介绍中,大多都暗示或明示产品有“改善听力”的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产品大多是喇叭+耳机,只是单纯的放大声音,根本起到助听器的作用。这种产品不但对听力受损者没有帮助,甚至还能起到反作用。

还发现,除了这些“仿冒品”,一些有资质的助听器产品也存在虚假宣传的问题。

“AI智能降噪”“16通道数字芯片降噪”“8场景自动降噪”……似乎没点“黑科技”功能,就难以彰显所售助听器的功能性。在这些宣传中,最多被商家的提及的就是“免验配”“智能验配”“免调试”等。

但是,却发现根据其医疗器械注册证信息,多款声称“免验配”“免调试”的助听器均在“适用范围/预期用途”一项明确“经验配,供xxx听力损失患者补偿听力用。”如一款标称为“美国PAMUINI助听器”的产品,其详情页面显示其为“AI智能芯片,免调试”,客服也表示戴上即可不需验配,“自己会调节”。但是其公示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粤械注准20192190010”却明确注明“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经验配,供气导性听力损失患者补偿听力用。”

对此,耳鼻喉专科医生宋翔表示,助听器属于二级医疗器械,一般正规的验配中心都会通过专业设备进行完整的耳道检查、听力检测,对不同频率的精准调试,以及对助听器进行效果评估与验证。未经专业验配不仅可能无法实现助听效果,甚至会损害听力。

线下助听器暗藏销售陷阱

相比于线上销售的助听器,线下助听器售价格较高,相对于线上也有了一定的服务,但是并非没有“槽点”。

了解到,助听器作为一款经常需要调试、维修、保养的设备,售后非常重要。业内人士表示,一般助听器的销售费用中包含了后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售后,因此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而一些线下机构经常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一段时间后就“关门”了,导致用户无法售后,或者需要额外花钱“找人帮忙”。

不仅如此,对于一些习惯了网购“7天无理由退货”的老年人来说,一些线下助听器销售门店,只要产品激活就无法退换。如果要退货,则需要收取高额费用。2022年就有媒体报道称,武汉一位老人配助听器后,出现不适反应,到店要求退货,店方则表示需要扣除40%的费用作为手续费,也就是8000多元。

相比于售后服务,助听器价格不透明更为用户所诟病。事实上,与线上助听器价格普遍在500元到3000元之间的价格带相比,线下助听器售价动辄过万。

同品牌商品更是线上一个价,线下一个价,看着外形差不多,价格相差几倍,甚至十几倍。问及销售人员,则被设备用芯片、技术、型号不一样等等话术一句带过。

据媒体此前报道称,上海某助听器公司的一位核心业务工作人员表示,出厂价不到千元的国产助听器,中间商加价后在市场上可以卖到上万元。宁波某助听器公司售价为12590元/个的助听器进货价实为1932.3元/个,售价为38900元/个助听器进货价实为4864.65元/个。

甚至有地方监管部门在市场检查中发现有助听器企业存在价格存在虚高的情况。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来说,几乎没有能力分辨一款助听器到底是价格虚高,还是物有所值。

乱像背后是“专业”的缺失

事实上,不论是线上销售还是线下销售,很多老人不愿意用助听器的原因除了认知问题外,不少老年人因曾有佩戴未经验配的助听器感到严重不适的经历,对助听器产生较大心理抵触,不再佩戴助听器。提升验配效果,进而提升使用助听器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提高应佩戴助听器人群的获益率。这其中的关键除了设备本身的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助听器验配人员的专业能力。

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各级助听器验配师持证人员仅万人左右,难以满足市场需要。而即使是持证的验配师,也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助听器的效果与验配师的专业和经验有着正比的关系,同一个用户,同一产品,不同验配师,所出来的效果是很大的差别的,助听器听到很简单,但听清就需要专业和经验。

此外,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验配师本身带有销售任务,验配时会故意引导老年人选择高价款,以此拿到更高提成。还存在行业相关规范与监管不到位以及对验配人员职业资格也缺少刚性约束等原因。

天津聋人协会名誉主席陈华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照当前市场需要,一方面,我国助听器验配师、听力师等专业人员还存在不小的缺口;另一方面,助听器验配师证书又存在缺乏含金量等问题。建议进一步规范各省区市的培训考核颁证制度,建立助听器验配师持证上岗制度和更严格的监管督查制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