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到底是个啥?
不懂就问,“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到底是个啥?
引言
9月16日,斯坦福大学与Elsevier共同宣布更新了标准引文指标的全科学作者数据库,并发布了第七版《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24》。随后国内很多高校也发布关于学校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祝贺信和喜报,还有不少的公众号发布了有关榜单的各种信息。那这个榜单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吸引了如此多的学者关注?在这里小编也来跟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定义和影响力。
1.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什么?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是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引用数据系统分析,使用总引用量(区分自引和他引,提供自引数据)、Hirsch H-index、共同作者修正的Schreiber Hm-index、单独作者、单独或者第一作者等6个关键因素评分,从“终身影响力”和“年度影响力”两个维度,从全球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世界排名前2%的科学家,涵盖了22个领域和174个子领域,为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提供了一个衡量指标,能够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科学家的影响力。其中生涯科学影响力榜单(Career)统计科学家职业生涯期间的综合表现,而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Singleyr)则更聚焦上一年度的学术影响力。该榜单在学术界目前慢慢被大学承认,认为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被视为衡量科学家长期科研表现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客观指标。入选榜单,意味着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
Elsevier 数据库截图
2. 具体的评价指标是什么?
该榜单基于Scopus数据库(注意不是WOS的数据库)的引用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使用包括总引用量、H指数、HM因子等在内的六种关键因素指标进行打分,从全球约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科学家。
被引数(Citation Count):这是衡量科学家论文被引用次数的指标,它反映了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在评价过程中,会区分自引(自我引用)和他引(他人引用),并提供自引数据。
H指数(H-index):H指数是一个混合量化指标,用于衡量科学家的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一个科学家的H指数是指其发表的Np篇论文中有h篇每篇至少被引h次,而其余Np-h篇论文每篇被引均小于或等于h次。
HM因子(HM-Index):HM因子是H指数的一个变种,它考虑了合著者对论文引用的贡献,并进行了修正。这个指标旨在更准确地反映科学家的学术贡献,尤其是在多作者合作的论文中。
单独或第一作者的文章引用数:这个指标关注科学家作为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的引用次数,以评估他们在研究中的主导作用和个人贡献。
综合指标(Composite Score,C-score):这是一个综合了上述多个指标的评分系统,用于更全面地评价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
撤稿量:最新版本的榜单中,还增加了被撤论文的数据以及被撤论文的引用/自引用情况,这进一步提升了榜单的严谨性和公正性。
3. 榜单的含金量和影响力?
如果仅从发布机构的角度来评判,“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其发布机构比较权威,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斯坦福大学不用多说,是全球顶尖的大学,爱思唯尔成立于1880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出版商,有着悠久的学术出版历史。两者的结合无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从来源数据上看,该评价体系又存在着一些的漏洞,如Scopus数据库,作为榜单的基石,虽以庞大的文献量著称,覆盖广泛的学科领域,但其质量却难以与Web of Science相提并论。Web of Science以其精选的SCI、SSCI、AHCI、ESCI等数据库资源,确保了文献的高质量与深度,相比之下,Scopus虽文献浩瀚,却也混杂了不少质量参差不齐的普刊。
从评价标准上,虽然“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六个评价指标较为全面,但是评价维度方面较为单一,忽视了质的评价。“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其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学术期刊论文的量化评价,对于学术专著的引用,忽略了具有发明性或者革命性的专利的评价等质的评价。
总结
所以总的来说,“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权威性,从发布机构来看是有的,其评价指标的部分科学性也是有的,但是并不能迷信。各种评价体系都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毫无争议的是他们都具备了一定的个权威性和科学性。另外,这一纸榜单并不能囊括每位科研工作者的全部艰辛,也并不能说明不在这个榜单的学者就不是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得客观理性的去看待这个榜单以及这个榜单带来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