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东华新作《重返白垩纪》:在故事和知识中徜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东华新作《重返白垩纪》:在故事和知识中徜徉

引用
澎湃
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988554

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的新作《重返白垩纪》是一部感悟生命与爱的长篇幻想小说。在被称为世界级古生物化石宝库的辽西大地,小男孩星浩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白垩纪之旅。他满怀对古生物的钟爱之心,渴望找到恐龙消失后留下的印迹。一只小盗龙突如其来的造访,打破了人类预判的界限,眼前的一切如真似幻。惊险的奇遇扑面而来,凭借勇敢与机智、协作与担当、幽默与果断,以及跨越物种的友谊,星浩在郝园长、夏宁老师和小盗龙的陪伴下,一次次摆脱危险,突出重围……巨兽变飞鸟,它们饱含对过往家园深沉的眷恋,为“重生”做出了坚定的蜕变,也为孕育了红山文化的辽西大地刻下远古生命的印记。面对长大的困惑和迷茫,生命演化的伟大与神奇让星浩获得了成长的力量。这段跨越时空的历险,见证了梦想因磨砺而闪耀,因爱的守护而明亮。

作家李浩在评论中表示:李东华在写作过程中时时刻刻想着那个坐在桌前阅读的孩子:这样能吸引住他吗?他会沉浸在这样的故事中吗?他喜欢了解这样的知识吗?

在我看来,优秀的儿童文学一定会“想方设法”融合好知识性与趣味性,它需要一个有魅力的曲折故事吸引住孩子,让他们获得一种“探险”性的快感;同时,它也必然有一个“我想告知孩子们点什么”的愿望,带领他们认知这世界,这生活,这科学——文学应当包含认知功能,儿童文学其实更为需要。假设,我们能够融合好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让这种融合得到有效保障的前提下,我们可能会进一步希望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让它内含孩子们极易接受的“教育意义”。李东华的《重返白垩纪》即是这样一本优秀的好书,是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并始终猜度后面会怎样,还能有怎样奇异、有趣的事情发生的故事之书;也是一本将白垩纪生物知识,尤其是有关恐龙的知识以交融于故事情节的方式展开的科普之书;当然,还是一本助力孩子成长并让他们向往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教育之书。

融合好知识性和趣味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其难度之大往往难以想象,甚至会让诸多的作家“望而生畏”——这种生畏当然是极有道理的,因为二者之间的融合度并不高,大多数科普性的知识都已经是固态的结晶物,使它与水流一样的故事得以天衣无缝的融合是困难的,而要将这个融合变成“相得益彰”则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作家精心设计,拿出巨大的耐心和才华方可以做到或部分地做到。在当下,尝试将科普知识、非遗知识纳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作品已有不少,但真正做好融合的并不是很多,而李东华的《重返白垩纪》大抵可算是一种有效的、范例性的存在,值得细细地品啜。


《重返白垩纪》

作者:李东华
春风文艺出版社

首先,她将故事做得足够“强大”,足够有魅力,足够有吸引力,构成一种叙事的激流,这样,那些科普性知识所可能造成的“异物”感、突兀感便降到了最低,更易于接受。其二,她有意将科普性知识“化”于故事之中,让它成为故事推进、故事转折和故事提升的有效补充,并充分利用对话、解释、纠正等种种可能的手段让其变得丰富而有趣。其三,也是《重返白垩纪》最为有效、最值得称道的部分——将科普性知识变成故事的组成因素,让它重点有效地参与故事的进程并构成波澜……我们看到:“小盗龙”在这里参与着故事并与主人公星浩一起历险,同时构成同盟;冒险中,“三只伊克昭龙,像是听到奇异辽宁龙发出的召唤一样,分别游到了郝园长、夏宁老师和星浩的身下”,它们也一起参与到冒险和解救之中,只是游得慢吞吞的,颇让被巨爬兽追赶的三个人担心;翼龙妈妈带着夏宁老师在空中飞翔以逃脱羽王龙的追击,并让她在白垩纪的梦幻世界里喊出积蓄已久的声音“让我相信自己一次”。李东华精心而细致地“量体裁衣”,将她试图告知孩子们的有关白垩纪、有关恐龙和人类文明的诸多知识以三种不同的方式巧妙地融合于故事,并让它们构成故事的动力。在李东华的笔下,知识不再坚硬、干枯,不再是堆放在故事之中拼贴上去的“累赘之物”,而是一种有机构成;同时,这些知识也通过故事的方式让我们尤其是孩子们理解和接受,并被记住。譬如,生活在白垩纪时代的巨爬兽是会游泳的,伊克昭龙则可以像凌源潜龙一样潜水,名为翼龙的远古爬行动物早已拥有很强的飞翔能力,而朝阳传奇龙一身的铠甲也让凶猛的羽王龙无从下嘴,不敢轻易攻击……我对它们的记住是因为故事,是因为冒险和解救之中有它们参与,这个参与过程“展现”了它们的长和短,有和无。

在这部《重返白垩纪》中,李东华也展现了她值得称道的讲故事的能力。一、在叙事中,她采取的是“套盒”装置,首尾均是现实场景,是星浩在夏宁老师、郝园长引领下的研学之旅,而套盒中心部分则是想象性、魔幻感的部分,它宽阔而连脉,占有的比例也是重中之重。在套盒中心,故事从一开始就进入到紧张之中,完全可以说是步步惊心,风生水起,魅力感十足,星浩和郝园长、夏宁老师的历险在这里得以充沛地展开……更值得指认的是,李东华的“套盒”装置并不因循,并不像旧有习惯中的断然分开,而是盒内盒外紧密相连,各有连接。李东华充分地“照顾”着故事的统一性和整体性,这也是为了适合儿童特点而做出的精心改造。二、在这部小说中,李东华草蛇灰线地布满了“埋伏”,这种耐心而精心的设计同样值得称道。小说中,数次提及星浩已经去世的爷爷,完全是多侧面的拼图,而等拼图完成时我们也更能理解这个数十年来自愿为科学家们寻找恐龙化石的农民是何等可贵,当然也就更能理解星浩为何如此“痴迷”于白垩纪知识并暗暗生出自己也能找到恐龙化石并以爷爷的名字命名的意愿。星浩发现的恐龙蛋也是如此,它究竟是真是假即是一个环扣,什么时候拿给郝园长鉴定又是一个环扣,试图来偷走它的盗贼到底是不是小盗龙又是一个环扣——多重的环扣反复交织,反复作用,在故事的不断前行中形成有意味的链条。三、故事的曲折感和连贯性是《重返白垩纪》重要的吸引力量,李东华制造波澜和化解波澜的能力都让我佩服,她制造着一波和三折,又在一波三折的过程中以诗意的、美妙的描写完成呼吸和起伏,让它张驰有度,始终让人沉浸。


《重返白垩纪》插图

儿童文学是写给孩子的,我知道李东华在写作过程中始终绷着这根弦,她时时刻刻想着那个坐在桌前阅读的孩子:这样能吸引住他吗?他会沉浸在这样的故事中吗?他喜欢了解这样的知识吗?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有多少食草的、食肉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恐龙出现?白垩纪的蚊子个头不小,而缓慢的龟们则拖着长长的尾巴——这些知识,他们会不会也喜欢,也愿意在获取之后“卖”给另外的同学们?儿童文学是写给孩子的,所以星浩不是学霸,也不是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这样他的成长和经历才能引起更多孩子们的共鸣,让他们知道我也可能是另一个星浩,我也可以如此地成长和长成。所以,夏宁老师也并不一味地高大上,她是普通人,她心底那句“爸妈,不要再替我活着了,我想在自己选择的生活里去犯该犯的错,去流该流的泪。让我相信自己一次”的呼喊也是告知每一个孩子的,我相信他们也能以自己的耳朵来听到。是的,在这个冒险过程中,作为孩子的星浩和刚刚成为老师的夏宁以及不会游泳的郝园长,凭借勇敢和机智、协作和担当、幽默和果断,以及爱和体恤的力量得以一次次摆脱危险,而这些,也将渗透到书桌前阅读这本书的孩子的心田里。

文学中的“教育”和课堂上的“教育”可能不同,它需要通过故事的方式,通过吸引和榜样的力量,通过故事中人物们的行为来完成,而不是简单地告知——在这点上,李东华做得尤其好。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