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与演化机制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91557247_121894856

在快速推进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人口死亡高峰。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张震与老龄研究院教授李强通过数理人口分析,详尽阐述了人口死亡高峰的特征、演化机制以及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

这项研究指出,人口死亡高峰的形成受三个核心因素驱动:历史出生数的波动、存活率的提升以及死亡率的下降。历史上的出生高峰期,如上世纪60年代的婴儿潮,如今转化为老年阶段的死亡人数激增。同时,随着医疗条件改善和健康水平提升,更多人得以长寿,进一步推高了老年人口基数,增加了老年死亡数。

尽管老年人口死亡数的增加是人口转型的自然结果,但中国死亡高峰的来临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社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长久以来,死亡人口并非人口研究的中心议题。尽管关于人口转变、其机制及其对经济与社会影响的研究汗牛充栋,但绝大多数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生者,例如出生高峰、“人口红利”、人口老龄化等伴随人口转变出现的现象。作者认为,有必要开发新的方法和模型,以满足对人口死亡高峰深入研究的需求。基于此,本研究在梳理中国人口死亡高峰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数理人口学的方法,对死亡人口的变化进行严谨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演化机制,并结合分析结果探讨人口死亡高峰的社会意义和应对策略。

从理论上讲,死亡人口的规模受到出生数、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历史上出生数的波动会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影响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死亡数变化。同时,考察出生数与死亡数的变化趋势,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人口动态的全面理解。由于中国的国际人口迁移率极低,本文在分析中忽略了迁移率的影响。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生数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伴随着多次波动幅度逐渐减小的趋势。建国初期,由于战乱结束、社会安定以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出生数迅速攀升,并在1949至1958年期间出现了第一次出生高峰。这一趋势在三年饥荒时期受到冲击,随后,在灾后补偿性生育的推动下,出生数在1963年达到了2954万的高位,此后保持在2500万以上直至1972年,形成了1963至1972年的第二次出生高峰。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出生数快速减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尽管总和生育率有所下降,但出生数并未出现明显下滑,反而在1985年达到2500万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此后,出生数持续下降,直至2000年降至1600万以下,标志着中国人口转变的完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