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治理蜀汉的三种办法,所有公司都该学习,绝对提高管理效率
诸葛亮治理蜀汉的三种办法,所有公司都该学习,绝对提高管理效率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在治国理政方面展现了卓越的智慧。他制定并严格执行法规,用人唯才是举,事必躬亲,这些管理理念不仅在当时创造了蜀汉的辉煌,也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借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闻名于世。他治理下的蜀汉创造了多项奇迹:是三国时期唯一没有发生内乱的国家,也是最弱小却最顽强的国家。他本人不仅受到蜀汉人民的尊敬,就连敌国魏国的将领钟会,在伐蜀时路过诸葛亮的坟墓,都要亲自祭拜,不准士兵打扰,足见其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第一,诸葛亮做事有规矩,而且严格按照规矩来办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诸葛亮深知治理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订立规矩。他为蜀汉制定了严格的法令,从宫中府中到黎民百姓,一律平等执行。即使是在蜀汉最为缺人才之际,诸葛亮依然坚持原则,依法处死了失街亭的马谡,并且自贬三级,展现了严明的法治精神。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李严是刘备封的尚书令,同样是刘禅的托孤大臣。在为诸葛亮运粮的时候,迟了几天,他索性就将责任都推卸给了这次的北伐。诸葛亮回来后他被治罪下了大牢,他本来应该怨恨诸葛亮,可是在得到诸葛亮死讯的时候,他痛哭不已,并且因此生病而亡。
主要原因是他认为从此再也没有人可以启用他了。诸葛亮是知道李严有才能的,只要惩罚一段时间过后,打到了法令所约定的时日便可重新启用,这也是李严所盼望的事情。可惜诸葛亮去世了,李严知道其他人不可能像他一样,严格执行法令了。
第二,诸葛亮用人有度,从不任人唯亲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自信可以统领蜀汉内部所有人才,所以不管对他是不是存有怨恨,只要这个人有才能,那就可以任用。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这些人才,不要在乎私人恩怨,在为国为民的大事面前,私人恩怨算的了什么呢?
魏延和杨仪几乎是水火不容的两个人,他们在私底下常常发生争吵,而且魏延时长会将杨仪给欺负哭了,是真哭。而杨仪是诸葛亮非常信任的长史,可是诸葛亮却不会为了杨仪找魏延的麻烦。他虽然不喜欢魏延,可是魏延是很有才能的人,诸葛亮每次北伐必带的将领便是魏延。而杨仪虽然痛恨魏延,却也知道诸葛亮用人公正的事情,所以从来不敢在诸葛亮耳边说魏延的坏话。
李严跟诸葛亮同时成为刘禅的托孤大臣,这本身并没有什么坏处。可是刘禅后期只给诸葛亮开府,而没有给李严开府。这就让李严心里不爽了,他也想开府,甚至向诸葛亮提出申请,把巴中五个郡划给他做一个巴州,他想在这里做刺史,可惜诸葛亮并不答应。所以李严为了陷害诸葛亮,甚至怂恿诸葛亮学习曹操称王加九锡。
诸葛亮当然知道李严的目的,可是他并不恼怒,而是驳斥了他的这些话,并且拒绝了他开府的事情。诸葛亮宁可别人说他专权,也绝对不会让能力不够的人,做一些能力之外的事情。李严显然不具备开府的心胸,真的开府了以后,必然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诸葛亮事必躬亲,体察下情
有人会冒出来说,这事必躬亲难道不是诸葛亮的缺点吗?你当然可以认为是他的缺点,他什么都要管,所以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但是我告诉大家,事必躬亲是管理企业最好的办法。这不是让各位总裁们什么事儿都要去做,而是公司内部所有的业务都要了解,而且要不定时下去更新信息,毕竟这个时代信息更新得太快了。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那你才能了解到这家公司的痛点在哪里。诸葛亮在管理蜀汉的时候,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军队还是农务,他什么都了解,而且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到位。这是用了心的结果,他能够适时地到基层去,询问百姓们耕种时遇到的问题,询问士兵们驻扎的时候碰到的困难,询问后勤人马运粮时的风险,从而制定出一系列解决方案。走入基层才能够了解到公司业务最真实的一面。光靠一堆数据报表,说老实话,什么问题都看不出来。
历史鉴赏者认为,诸葛亮作为蜀汉帝国的总裁,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诸葛亮在外交方面,能够在生死存亡之际与东吴重归于好,放下尊严和仇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此外他对国内实行依法治国的政策,所有人做事都有规矩,这跟当年刘邦约法三章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在人才任用方面,并不偏私。只要有才能,品行正,那都能得到重用。对于国内一切细枝末节的事情,诸葛亮都能够照顾到位,这是天底下最难的事情了。所以诸葛亮治国的这一套,如果当代公司的总裁们能够心有体会的话,在自己的事业上,一定可以有一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