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社晏秋秋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新民晚报社晏秋秋 :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如何有所作为?新民晚报社记者晏秋秋用她的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在纷繁芜杂的信息观点冲击下,在网络大V包围下,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人怎样才能有所作为?以正能量应对“黄流量”、“黑流量”,甚至是“毒流量”?晏秋秋的体会是:要当好政府与老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
站在媒体人的角度,晏秋秋认为老百姓和政府部门,是“船上”而不是“岸上”的关系。一艘船漏水,如果自认也在船上,那就是同舟共济,想着怎么把漏洞补上。心往一处想,就事半而功倍,如果自认为站在岸上,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而晏秋秋要做的事,是让政府和老百姓都意识到,大家都在船上,没有人在岸上。
最近几年,晏秋秋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媒体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她一直在报纸工作,自认为是一个报人。但现在她觉得,对“报”和“纸”这两个字,要分开理解。“纸”只是一种媒介,在当下的环境中,会逐步让位于云、网、端、元宇宙甚至人工智能。而“报”是一种情怀,既代表几代报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初心,又代表面对复杂环境的主动发声,更是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状态。
“纸”可以没有,“报”必须存在。
所以,在写了20多年文章之后,两年前,在上海报业集团和新民晚报社的指导下,晏秋秋在本职工作之外,转型拍视频。真人出镜,口播观点,坚持主流价值观,坚持正能量,坚持传递官方声音。
2022年1月份至今,晏秋秋利用工作之余,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发布超过1400个视频。每个视频2-3分钟,全部为原创,从找选题到构思,从打腹稿到拍摄、从剪辑,一般由她独自完成。此后,通过报社“三审”,再发布到社交账号。每天还要花两到三个小时,管理评论区。
内容上,晏秋秋坚持民生话题为主,通过社会热点事件,讲述老百姓关心的事。她发现,在政策的发布,和老百姓的理解之间,存在很大的解读空间。在很多时候,需要有人告诉老百姓,“负增长”就是减少;“待富人群”就是穷人;“热射病”就是严重中暑;“全职子女”就是啃老族……
与此同时,政策的发布,要把“老百姓是否满意”,放在第一位。政策发布的效果,不能站在发布者的角度,而要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去考虑。在这个时候,反复宣传,反复答疑就很有必要。只有老百姓觉得“宣传过了、解答过了”,那才是真正的“宣传过了、解答过了”。
事实证明,真诚才是必杀技。短短两年多,晏秋秋的视频播放量3.3亿,全网粉丝超过300万。
去年3月到今年2月,晏秋秋在上海市信访办挂职一年,也接待了一年的老百姓。回到报社后,本着“天天接待老百姓”的初衷,她再次主动出击。从今年2月10日起,坚持每天直播约100分钟,
截至8月10日,视频号直播已达181场,直播时长超过了392个小时,观看人数1420万,点赞量超过22亿,平均观看时长13分47秒。
晏秋秋的直播,以“解读政策、解答疑惑”为主。每天晚上8点半,她会在直播间与老百姓准时相约,分享最新的民生资讯、社会热点、生活提醒,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热情地回答每一位粉丝的提问。
为了让直播间每一个人都被看见,仅一个“助老打车券”的问题,晏秋秋在直播间大概回答过1000遍以上,养老金话题600遍以上,“老年综合津贴”讲过500遍,还有社区食堂、社区医院、免费景点等问题,也回答过100遍以上……
老百姓对社会的诉求,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有些诉求,明显不合理,那也要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要指出问题所在,也要指明解决方向。这就要求,自己对相关政策,要张嘴就来,理解透彻。老百姓是信任她,才来看她的直播的,所以直播中必须全神贯注,面对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不能说错话,不能说过头话,也不能装作看不到。所以,压力是不小的。
好在,晏秋秋坚持公益,坚持正能量。所有的视频、直播,都不做广告,不接软文,不直播带货,不开粉丝灯牌。力求表现真实,讲话真诚,不卖弄,不讨好。打造一个老百姓播、老百姓当嘉宾、老百姓看、老百姓转、老百姓点赞的“百姓直播间”。
目前,每晚直播的点赞量,都超过1000万。晏秋秋一直说,“百姓直播间”,并不仅仅是我陪伴老百姓,度过晚上入睡前的时光。更是老百姓陪伴她,一个传统媒体人的转型。而这样的“双向陪伴”,必定能形成良性循环,事半而功倍。
当然,仅仅每天的线上TALK,还是不够的,老百姓还希望线下的WALK。今年5月1日,晏秋秋进行了“致敬劳动者”12小时大直播,走遍上海滩,走访普通劳动者,最终收获了1.05亿个点赞,粉丝们还给她起了个绰号,叫“亿秋秋”。今年7月1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她开启“光荣之城”12小时大直播,开拓了直播宣传“红色文化”的新模式,也收获了超过8000万个赞。7月26日起,她又在报社开启17天的“奥运百姓直播间”,独创了报纸媒体直播奥运赛事新方式。
“公益”也是晏秋秋坚持的特色之一。两年多前,上海疫情期间,她曾自费购买了几十万斤蔬菜,送到上海40多家养老院,还曾和公益小伙伴,一起到虹桥火车站,为即将离沪的滞留者,送上开水和泡面,并对他们说上一句“谢谢你们来过上海”。从去年10月起,她创办了一个品牌活动“金色阳光嘉年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每个月举行1-2场大型线下活动,为老百姓提供医疗健康、文化等个性化服务,同步进行直播。目前,“金色阳光嘉年华”已入选上海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说“沉默的大多数”不值得关注?谁说对百姓事发表观点,不能直抵人心?谁说情怀在这个时代,不名一文?谁说传统媒体人,要被互联网江湖淘汰?
坚持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只要老百姓欢迎,那记者的意义,就是万古长青!
新民晚报晏秋秋与粉丝一起过生日
新民晚报晏秋秋正在奥运直播
新民晚报晏秋秋采访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
(注:以上素材均由中国记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