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原创“异育银鲫”,创造世界奇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原创“异育银鲫”,创造世界奇迹

引用
1
来源
1.
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4-04-25/detail-inasywne7110932.d.html

从1976年至今,中国科学家经过数十年努力,成功培育出异育银鲫系列品种,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鱼难的问题,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项成果不仅在国内获得广泛应用,还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高体形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中科3号”


异育银鲫“中科5号”


异育银鲫“中科6号”候选品系


不育异源多倍体银鲫


刚出膜的“中科5号”幼鱼

1994年,一篇名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文章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面临巨大的粮食缺口,可能导致全球粮食危机。当时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的中国科学家桂建芳对此表示质疑。他认为,这篇文章忽视了中国在食物生产上的科技创新,特别是淡水鱼养殖领域。

独辟育种蹊径

鲫鱼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滋补佳品,但野生鲫鱼生长慢、产量低。1976年,在中国科学院和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支持下,蒋一珪研究员带领团队开始了鲫鱼杂交试验。他们发现黑龙江省方正县的银鲫具有单性雌核生殖的特性,于是通过利用江西省兴国红鲤雄鱼与之“婚配”,培育出“异育银鲫”。

这种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方式,由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在我国首先发现并应用于鱼类遗传育种研究。1984年,桂建芳加入水生所从事银鲫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到上世纪90年代,异育银鲫已在23个省份、100多万亩养殖水面安家落户,创造的年增收产值超过1亿元。

创造生命奇迹

1991年,桂建芳获得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并赴美深造。1994年回国后,他组建了鱼类细胞工程与发育遗传学科组,带领团队在全国50多个样点调研,取样近5000条,用分子遗传标记进行鉴定和评价。他们研究发现,银鲫的生殖方式异常灵活多样,可以基于此前以异精雌核生殖方式创制的异育银鲫材料,通过揭示和引入雄核生殖等不同类型的多重生殖方式,开辟新的育种技术路径。

2013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创新体系”项目,试图利用“分子模块”等现代生物技术,创建培育新一代超级品种的系统解决方案和育种新技术。基于异精雌核生殖新技术,研究团队最终培育出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目前,在我国鲫鱼养殖中,“中科3号”和“中科5号”占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

敲尽肌间小刺

近年来,研究团队致力于解决鲫鱼肌间小刺多的问题。2021年,桂建芳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高泽霞团队合作,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完全缺失肌间刺的银鲫突变体,为培育无肌间刺异育银鲫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做好银鲫大文章

小小一条银鲫,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文章”?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忠卫介绍:“银鲫之所以多能,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双三倍体遗传基础,这使它成为一座发掘不尽的‘宝库’。我们不断发现它的进化机制,就可以不断开拓育种技术路径,不断创造生命奇迹,满足水产养殖需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每人平均一年才能吃上一斤水产品,而今天平均每人每周就可以吃上近两斤。养殖模式的重大转变,向世界贡献了水产养殖的中国智慧。中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非洲、东南亚、中东等地区成功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培育异育银鲫,让每个中国人都吃得上鲜美的鲫鱼,从蒋一珪到桂建芳再到王忠卫、鲁蒙等水生所三代科学家付出了数十年的努力。如今,新一代年轻人正茁壮成长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他们坚信,在一代代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将培育更多优质品种,水产养殖技术也将推广到更多地方,给更多人送去“口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