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9年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划定与贸易开放的里程碑
1689年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划定与贸易开放的里程碑
1689年9月7日,清朝代表索额图、佟国纲等与俄国代表戈洛文等在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签订的第一个国际条约,不仅解决了当时两国间的边界争端,也为中俄关系奠定了基础。
签约背景:冲突与谈判
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向东扩张至远东地区,与中国在黑龙江流域发生冲突。1658年,叶尼塞斯克的总督帕休可夫到达黑龙江的支流石勒喀河,筑尼布楚(尼尔臣斯克)城。1666年,一名流亡的波兰人启尔哥布斯基修筑了阿尔巴津(雅克萨)要塞,此后沙俄进一步向中国东北地区深入。
面对沙俄的入侵,清朝逐渐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抵抗。1685年,清康熙帝派将军朋春起兵三千人直抵雅克萨,攻入雅克萨,俄军头目阿列克谢·托尔布津投降。之后清军撤军而俄军卷土重来。
1686年,萨布素、郎谈、班达尔善、马喇等人率兵2400人再攻雅克萨并围城。经过几个月的战斗,托尔布津被击毙,俄军伤亡惨重,雅克萨城指日可下。这就迫使沙皇政府“乞撤雅克萨之围”,康熙帝传令前线萨布素等撤围雅克萨之兵,任城内俄军出入。该战为《尼布楚条约》的谈判和签订创造了条件。
曲折的谈判过程
1686年1月,俄方谈判外交使团组成,以戈洛文为全权大使,弗拉索夫为副使。2月5日从莫斯科启程,卫兵多达500人,270车弹药粮草,在路过托博尔斯克时,又增哥萨克骑兵、步兵、火枪手、龙骑兵1400人以上,总人数超过2000人,四分之三为军事人员。
1688年5月30日,中国对俄谈判团也自北京出发,前往色冷格(色楞格斯克),与沙俄使臣戈洛文谈判。谈判团由领侍卫大臣索额图、都统佟国纲、尚书阿喇尼、左都御史马齐、护军统领马喇以及汉官张鹏翮、陈世安等人组成,前往尼布楚的卫戍人员,有八旗前锋兵200人,护军400人,火器营兵200人。康熙钦定,其“忠贞可靠和足资信赖”的宫中耶稣会士,葡萄牙裔的徐日升和法裔的张诚随团前往。关于谈判方针,康熙帝同意了索额图提出的建议,谕示谈判底线:
第一,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不能拱手送给俄国人。
第二,俄国必须遣返将叛逃的达斡尔族首领根特布尔。
同年7月,索额图等使臣行至喀尔喀地方时,正值准噶尔领袖噶尔丹大举侵犯喀尔喀蒙古,道路被阻,便退回了北京。
1689年,经中俄两国代表重新商定,谈判地点改在尼布楚。6月13日,索额图等人在出发前向康熙帝奏陈:“尼布潮(楚)、雅克萨既系我属所居地,臣等请如前议,以尼布潮为界,此内诸地均归我朝。”康熙帝考虑到噶尔丹正在进攻喀尔喀,希望尽早与沙俄划定国界,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故出了重大让步,又指示:“今以尼布潮为界,则鄂罗斯遣使贸易无栖托之所,势难相通。尔等初议时,仍当以尼布潮为界。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可即以额尔古纳为界。”
条约内容:边界与贸易
《尼布楚条约》以满、俄和拉丁文三种文字签订,以拉丁文本为双方共同签署的正式的文本。条约规定:
- 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及外兴安岭为中俄东段边界,乌第河地区为待议地区
- 两国严禁越界入侵和收纳逃人
- 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可以过界往来,通商贸易
历史影响:奠定中俄关系基石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标志着中俄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首次正式划定,也为后来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通过条约的签署,中俄两国在边界问题上达成共识,避免了潜在的军事冲突,促进了双方的和平共处。同时,条约的贸易条款为两国的经济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俄之间的商品流通,尤其是在毛皮、茶叶、丝绸等商品的贸易上。
此外,《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也体现了清朝在对外交往中的智慧和策略。清朝通过谈判和妥协,成功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利益,同时也为后来的中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这一条约的成功签署,为两国后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开端。
在全球化背景下,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俄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尼布楚条约》作为中俄关系的基石,其精神和原则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