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的生态习性与防治方法
蚊子的生态习性与防治方法
蚊子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害虫,不仅叮咬吸血骚扰人类,还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本文将详细介绍几种主要蚊子的生态习性及其防治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蚊虫叮咬和疾病传播。
蚊子的生态习性
在台湾传播登革热病毒的蚊子,主要为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这两种病媒蚊主要孳生在积水容器内,如花瓶、水盘、水缸、废瓶罐、水桶、废轮胎或树洞、竹筒及植物叶片(如槟榔及椰子叶)积水处。雌蚊于白天活动,吸食人及其他动物的血液维生。登革热患者血液在发病前1天及后五天均带有病毒,蚊子如在这一期间内吸食登革热患者的血液,经8-12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再叮咬健康的人,即可传播登革热。
埃及斑蚊(登革热、屈公病、兹卡病毒)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中,包括花瓶、花盆底盘、水桶、废轮胎、地下室及其他各种可积水容器,喜欢栖息在室内,尤其是深色的窗帘、衣服、布幔及其他阴暗处所。
白线斑蚊(登革热、屈公病、兹卡病毒)的孳生处除各类人工容器外,还包括一些天然容器,如树洞、竹筒、叶轴及椰子壳等,喜欢栖息在室外孳生栖所附近的植物及户外。
热带家蚊(血丝虫病)的幼虫可孳生在各种水域中,尤其是含腐植质多的滞留水,如街道的水沟、暗沟、化粪池及人工容器中均可发现。血源以人及鸟类为主。
三斑家蚊(日本脑炎)的幼虫孳生地为稻田型,如稻田、灌溉沟渠、水池、池塘,吸血高峰为黄昏与黎明时段。血源以猪、牛、人为主。
蚊虫的生活史是完全变态的昆虫,它们的卵在水中孵化,幼虫和蛹也在水中生长发育,成蚊则营陆上生活,因而生活史出现水中和陆生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两者在形态、生理以及生态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这是蚊虫的重要生物学特点。
雌蚊将卵产在积水周边的容器粗糙表面或潮湿处,而不直接产卵于水中,斑蚊卵具有抗旱及耐低温能力,埃及斑蚊的卵可干燥半年以上尚具孵化能力,白线斑蚊则约可保存3个月左右。因此,除了清除容器内的积水外,容器壁也应刷洗。
斑蚊在白天吸血,早上9-10时及下午4-5时是吸血高峰。户外活动时应穿著长袖长裤或喷涂防蚊液,对成蚊的触觉器官和化学感受器官(如CO2感受器)产生作用,藉以发挥驱赶、忌避、干扰的效果。
蚊子的防治方法
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要避免疫病传播,必须彻底扑灭斑蚊。了解各种灭蚊战法及其优缺点,是这场人蚊大战中致胜的关键。以下是几种经常可以运用的灭蚊方法:
成蚊防治法:喷洒杀虫剂。使用杀虫剂(目前多用合成除虫菊类)在室内外、住宅、学校和医院四周喷洒,以触杀成蚊。
孑孓幼蚊防治法:以昆虫生长调节剂、苏力菌或长效杀虫剂投入幼虫发生之积水中,杀死孑孓,可维持长久之防治效果。
孳生源清除法:清除积水容器,使蚊子无法产卵、孵化及发育成虫。防治登革热确实做好室内外积水容器清除工作,才是避免病媒蚊孳生,根本杜绝登革热最重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