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磨玻璃结节7年随访病例分析:何时需要手术?
肺磨玻璃结节7年随访病例分析:何时需要手术?
肺结节的处理一直是临床中的难点,有的医生建议随访观察,有的则主张手术切除,还有的推荐消融治疗。究竟如何确定干预的边界?本文通过一个随访7年的肺磨玻璃结节病例,详细分析了影像学特征和随访变化,为临床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病史信息
- 基本信息:女性,51岁
- 主诉:发现肺部结节7年
- 现病史:患者7年前查胸部CT发现肺部结节,在某省级医院复查胸部CT,结果详见病历资料。为咨询是否需手术治疗,请求问诊。
- 希望获得的帮助:是否需要手术?
影像展示与分析
2024年最近的影像
右上主病灶出现,密度较淡,有小血管进入,整体轮廓与边界清楚,要考虑是肿瘤范畴的。
瘤肺边界清,小血管进入明显,表面略有浅分叶,灶内密度较为均匀,但不是很淡,边缘有细支气管扩张。
灶内有少许偏实性成分,血管进入穿行,整体轮廓与边界较清。
病灶边上血管多,整体轮廓较清。
边缘密度较淡。
次病灶也在右上叶,淡磨玻璃结节,轮廓与边界清,有伴小空泡征的样子。也考虑是肿瘤范畴的。
随访七年的对比情况
- 主病灶:病灶逐渐进展,不单范围有所扩大,密度也有增加与变得不纯。
- 次病灶:次病灶似乎略有进展,但不如主病灶明显,主要是密度仍低,风险仍小。如果没有主病灶在,此灶仍可随访。
专业意见
肺部多发结节,部分微小的没有临床价值,本文重点分析的这两处结节相对要紧:
- 主病灶(红色标记):随访有进展,密度不纯,整体轮廓清楚,显得稍有分叶,考虑目前为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大。
- 次病灶(黄色标记):纯的微小的磨玻璃结节,随访对比无显著进展,考虑肺泡上皮增生可能性大。
鉴于主病灶已经有一定的风险,并且开始进展长大的话,接下来可能会进展速度比之前要快,建议进行单孔胸腔镜下手术切除,同时切除距离较近的次病灶。
临床感悟
肺结节到底随访到何时应该干预,不同的指南共识本来就不同。到了不同专业的医生理解和把握又不同,再加上多发结节本身是混乱中最为不一致领域,所以很难给个十分确切的说法。但总的原则是:从风险高低角度来考虑是否还能随访。而风险的高低不在于是否考虑恶性,而在于随访会不会有危险。
从单次影像来说当然是密度纯不纯,实性成分密度高不高,有没有血管征,有没有胸膜牵拉,有没有毛刺征这些恶性的影像特征。而当如此主病灶其实看单次影像并不是说已经风险很大,必得手术切除了。但比单次影像更要紧的则是随访对比情况。此例主病灶在七年的随访中,这个病灶一直在进展,不管是大小还是密度,此灶若再随访也不是不可以,但就如文中所述,即使再随访大概也随不了多久,但危险性却会增加,再加上位置在边缘,能楔形切除,利弊权衡之后,还是考虑找时间切了更放心。
任何的诊疗决策如果基于患者利益与风险的评估,就不会有方向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