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难道真的没办法拯救明朝危局了吗?
崇祯,难道真的没办法拯救明朝危局了吗?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崇祯皇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内忧外患、财政枯竭、政治腐败,这些都成为了压垮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如果崇祯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或许明朝的命运将会有所不同。
政治制度的反思
有一种观点认为,“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崇祯即位初期,受东林党影响废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司礼监制度,这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形成的“皇帝、内阁、司礼监”三者相互制衡体系的崩溃。崇祯后期又开始向各地军事将领身边派驻督军太监,甚至将最后守卫京城的重任委托给了王承恩、曹化淳等太监,这表明东厂、锦衣卫的存在有其现实的合理性。
农民起义的应对
对于陕西、中原地带的农民起义军,崇祯可以借鉴北宋政府的成功经验。北宋的做法,一般都是在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招募军队,解决灾民的吃饭问题,杜绝农民暴动的隐患。明末农民起义的首发地陕西,暴动发生的主因就是连年的旱灾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官府仍然催逼税粮致使饥民暴动,聚集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名下席卷中原,最后灭亡了大明。
辽东局势的处理
明朝内部也曾有声音提出与皇太极议和,承认大明和满清并立,稳定住辽东和蒙古地区局势,摆脱辽东、中原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然后集中力量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若是崇祯敢于担负与满清议和的压力,明朝内外形势定然会有所改观。
迁都南京的建议
崇祯的死给随后的南明政权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正统”问题。这时候的崇祯,应当抛却不必要的指责压力,果断迁都南京,将明朝全套军政机构移往江南。北宋靖康之变时,康王赵构以宋王朝唯一正统继承人的身份登临皇位,的确扭转了乱世“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被动局面。
经济制度的变革
崇祯末年明廷财政枯竭,已经拿不出军饷维持对内对外战争。除战争消耗巨大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帝国的财政来源主要以土地税收为主。明朝运行将近300年,土地兼并渐趋临界点,出现了大量无地、少地农民,帝国的自耕农税收体系濒临瓦解,社会财富向地主、官僚、宗室等少部分人群高度集中。
放眼当时的全球局势,紧接着伊比利亚半岛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冒险性的大航海时代,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人以海洋贸易立国,创造了东印度公司、远东香料贸易、明朝——台湾(荷兰)——日本转口贸易等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神话。
如若崇祯接轨17世纪中叶的全球商业大势,便有可能在土地税收之外,开辟新的商业税收来源。从而在缓解农民和地主阶级矛盾的同时,为内外战争源源不断得提供军饷,甚至明朝从此步入商业资本主义,崇祯以资产阶级皇帝的面貌御国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