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江中学:学分管理的校本化探索实践
控江中学:学分管理的校本化探索实践
学分制作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实践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上海市控江中学积极探索学分管理的校本化实施路径,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学分管理制度。本文将详细介绍控江中学在学分管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学分制、绩点制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学分制的基础是选课制。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学分制在欧美、日韩等地区已经相当普遍。我国学分制的引入是在20世纪初,而高中阶段提出尝试实行学分制的时间较晚,目前发展比较缓慢且很不均衡。近几年,伴随着教育综合改革、“双新”的推进,控江中学于2020年开始着手进行有关学分管理的研究和探索,将之作为学校课程实施规划的一个重要项目来考虑,作为学校卓越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实施。
设计依据
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指出:学校应“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学生修习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学分认定应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表现,并达到课程标准或相关文件的要求”“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含校本课程8学分)”。《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中对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和校本课程的学分设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校本课程至少14学分。其中,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基础上设计的学科拓展、提高及整合性课程之外的课程不少于8学分,倡导开设研究型、跨学科和专题教育等课程,体现学校特色。”现行的高招考试制度决定了目前学校各种管理制度和模式,如学籍管理、考试安排、选课走班等。学分的设计要适应并支持目前的学校运作机制。
控江中学“自主发展”办学理念传承已久,近年来学校又提出了“玩学合一、创智乐享”课程育人方式,在多轮课程实施规划中不断凝练“学生发展,学程导航”的课程理念。学分管理最终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服务于课程规划实施,体现“核心素养,控江表达”的导向,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成长。
聚焦问题
学分管理方案和细则作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推进国家课程方案中学分要求的校本实施
- 学分方案必须指向目标。即学分管理方案的制定应指向落实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要求,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 学分总量必须合乎规范。即学分总量不能突破《国家课程方案》和《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规定的上限和底线;学分对应转换为课时(1学分=18课时,45分钟每课时)后,周课时总量要符合市教委年度课程计划的要求。
- 学分布局需要统整有序。即按照学年学分制的要求,合理分配各学年的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学分;根据各学段各学科教学规律,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学分的对应课时和修习顺序;根据学生升学考试和自主选课的需求,合理设计兼顾学分的刚性要求和自主选择。
如何凸显学分管理方案的校本特色
- 育人方式转变与学分统筹实施。即探索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深度学习路径,在大单元、跨学科、混合式等教学新样态行动研究中探索学分统筹实施的路径。
- 校本课程优化与学分价值追求。即不断丰富和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群,以多样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的课程活动彰显学分的价值。
- 评价方式转型与学分绩点模式。即学分认定综合考虑学生实际修习的课时、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表现,建立学分绩点评价模型,促进学业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为中心的转型,为优秀毕业生评定提供依据。
- 信息化建设与学分数据可视化。即提升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转型发展能级。借助信息化标杆校建设契机,在开发控江微知云图、“学生画像”、“随身学”APP、“学习超市”等自适应平台的同时使用学分模型统整数据,在可视化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
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和方法
策略和方法
将学分管理方案纳入学校课程规划,通过“调查研究—顶层设计—分步实施—反思总结”的研究步骤推进实施。
- 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政策研究、理论、问题研讨、文献调查等方式,界定学分绩点制的概念,研究学分绩点制的起源、发展和现有模式,熟悉我国学分制发展和政策背景,比较学分绩点制的计算模型,梳理学分管理方案制定的重点和难点。
- 加强顶层设计。一是组织机构保障。学校率先成立了学分认定机构,由校长担任组长,(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学部、教研组长、首席教师等组成。
二是研制管理方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由教导处牵头制定学分管理方案和细则,并根据国家课程规划校本化实施的实际情况,以学年为单位进行调整修订。方案中明确了学生高中三类课程学分的修习要求和主要学分绩点的计算方法。 - 推进分步实施。一是探索学分统筹实施。根据新课标新教材实施进度,按照统编三科、数学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顺序推进大单元、跨学科和混合式教学研究。在全面推进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探索学科学分三年分配的最优模式。在聚焦适合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资源、工具、平台开发的过程中,探索通过技术嵌入和工具开发优化学习流程、分享学习资源、评价与检测学习效果。在创设跨学科学习选择机会、时空条件、学习体系和学习资源的过程中,探索学分跨学科统筹实施的路径。
二是持续优化校本课程。通过参加两轮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持续推动校本课程建设优化。在第二轮市课程领导力研究项目中,围绕着高中学业负担重、自主时空少、课程个性化服务弱的真实问题,主要形成了学生发展导航课程群,并获得2017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三轮研究项目以优化“学生发展导航课程群”为抓手,创建了育人导向的学习评价系统,完善了课程群的规范标准,升级了课程群的配套空间,创新了课程群的评价方式,强化了课程群促进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发展的功能等。
三是逐步推进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学校数据中心,加强教务系统底层数据应用开发,支撑日常教学教务活动。借助第三方平台,介入教与学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统一身份认证,建立数据标准,迈出打通数据壁垒的第一步。逐步依托市区数字化转型建设,以学分绩点制勾画控江毕业生形象,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应用。 - 积极反思总结。以学年为单位,根据课程计划实施情况、学科教学实际需要、校本课程学生需求调研、课程资源配套情况、课程活动评价方案完善度,对学分管理方案及其实施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和修订调整。
解决问题的过程
- 编制学校三年课程实施规划。规划中对学校课程类别与课程结构进行明确设置,这是后续进行学分方案设计的基础(图1)。
- 完成学分管理方案的初步制定。学分构成分为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学科类学分总计148分,非学科类学分在31分以上。
- 对部分学科学分校本化实施进行了探索。以语文为例,作为使用统编教材的学科,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学分修习按照课标和教材的自然单元进行,选修学分采用专题整合的方式进行。
数学学科使用沪科版教材,教研备课组通过一轮实践后,认为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中相关单元内容整合后进行教学更符合数学学习的内在逻辑。选修学分目前因为上海的教材目录中没有提供基于课标的选修课教材,还需进行后续校本的研发。
为凸显学分管理方案的校本特色,学校又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优化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研制校本课程学分方案。明确了学生发展导航课程、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创享体验活动课程的学分设置和修习要求。
二是构建学分认定和绩点计算模型。对于符合学习经历基本要求,且有考核成绩的学分,我们选用合适的模型进行绩点的计算,并形成学期和学年学生学分绩点报告。
“点—点”型:一般适用于考试学科计算平时、考试、学期、学年绩点,计算公式如下。
“段—点”型:一般适用于非考试学科、选修课程计算学期、学年绩点(表1)。
平均绩点GPA:适用于计算多门学科、多学段学期、学年绩点。
实践成效
弹性赋值:逐步建立“刚性要求+自主选择”的学分评价制度
基于校情学情,探索与新三类课程相适应的弹性学分制,探索学分绩点制,在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方案、明确刚性要求的前提下,提供更多自主选择权。
- 建立学分获得的刚性原则。学生参加每门课程或活动的全部学习并且在学期考核中成绩在60分以上或等第在D以上时可得到相应的学分。某一次学期考核成绩低于60分或等第为F,但学年考核成绩在60分以上或等第在D以上的可赋予学分。学年考核成绩低于60分或等第为F时,不赋予学分。
学分获得需每学期经审核认定,采用学分管理系统、学生复核相结合的方式。学科类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非学科类学分每学期或每学年认定一次。采用校内学分认定机构负责下的学分管理系统认定和学生申报人工认定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学科拓展和提高类以外校本课程)17学分(≥8)。学生在三年内完成普通高中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分,同时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规定要求,方可毕业。学生在3年内完成普通高中相应课程规定课时的学习并考核合格,获得相应学分。同时达到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规定要求,即可毕业。
学生在3年内修习满毕业要求的最低学分,且总绩点≥1的应届毕业生,自动获得优秀毕业生评选资格。对于具备评优资格的学生可依据所获得的总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开展评优,排名前5%给予优秀毕业生称号。 - 保持学分制度的弹性设计。学校提供丰富的选修课程、主题讲座、学习项目、创客活动、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满足学生最低学分以外的学分自主选择。不同课程的相同学分具有等值性,即学生所获得的不同课程的学分数,可叠加为总学分。选修课程、项目或活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分可相互代替。
单学期无法满足学分认定18课时要求的课程(如先修课程、讲座),学生可选择跨学期或跨学年修习获得学分。
设置荣誉学分奖励学生在创客活动、研究性学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社团建设等领域产生的重要成果或影响力。
部分选修课程对理科创新班和综合实验班学生作限定选修要求。因自主选择参加“高中—大学”贯通培养计划在校外取得的先修课程学分可在校内通兑。
初中集团校学生选修先修课程并通过考核的,给予相应学分和绩点认定证书。学生通过中考考入我校的,可凭证书向校学分认定机构申请学分和绩点认定。先修学分和绩点与高中阶段修习的等值。
学分绩点:由以数量为中心转向以质量为中心的评价导向
根据前文所述的计算模型,计划开发应用学分绩点管理系统,分级分类统计出单科、3门、3+3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等维度的学分和绩点。考核评价方案尚不成熟的,可暂缓计算学分和绩点,或只记录学分,不进行绩点核算。
控江表达:体现控江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解
展望未来,学分管理方案和制度的有效落实,是推动国家课程方案校本化实施的一大抓手。学分管理以控江表达体现控江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解(表2)。通过学分管理建设,学校将在课程建设上始终坚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双重需求;学校将加强对学生学习负担和质量的把控,强化对学生多维度、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学校将按照学校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对三类课程按素养维度和绩点计算维度进行重新构建,从而勾画出控江毕业学生形象;学校亦将整合信息化资源,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