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对比电影《哪吒2》与著作《悉达多》:优秀作品的背后,蕴含着共通的教育智慧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对比电影《哪吒2》与著作《悉达多》:优秀作品的背后,蕴含着共通的教育智慧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1A0606V00

真心为《哪吒2》(《哪吒之魔童闹海》)取得的成绩高兴。可能是前期看了黑塞的著作《悉达多》的缘故,在欣赏电影《哪吒2》时,我突然有一种感觉,优秀的作品,都是共通的,他们都传达着共同的人生要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


比如,影片中哪吒母亲那句令无数人流泪的“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儿,你什么样子我都爱”,和《悉达多》中的“这块石头就是石头。它也是动物,是神,是佛。我不会因它终将变为这个或那个而敬爱它,而会因为它一直是石头——正因为它是石头——今天和现在出现在我面前的石头而爱它。”我们爱孩子,只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再无其他。

比如,影片中敖丙父亲的那句“父王只想用自己的经验为你谋个幸福,但现在看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今后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与《悉达多》中的“别忘了这点。他做的,正是你耽搁的事。他设法走自己的路。”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一种放手,一种赋能。

当然,影片中诸多片断所蕴含的哲理也是共通的。

影片中,哪吒面对仙界对“魔丸”身份的规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一宣言不仅是反抗命运的呐喊,更是对“被定义”的否定。在《悉达多》中,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同样选择离开优渥的家族生活,拒绝被宗教教条和世俗期待束缚,踏上自我探索之路。两者的核心都在于:个体存在的意义需通过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来定义。

同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应警惕用标签固化孩子的可能性。哪吒的“魔性”最终成为他突破桎梏的力量,恰如悉达多的“出走”成就了其悟道之路。


当哪吒最终接受“魔丸”身份,说出“小爷是魔,那又如何?”时,影片完成了从对抗到接纳的升华。这一转变与《悉达多》中主人公在河边悟道的场景遥相呼应:悉达多意识到,真正的智慧并非否定世俗,而是“爱世界、爱生命本身”。

哪吒的接纳并非妥协,而是对自我本质的深刻认同。影片中,他的觉醒不再依赖外界的认可(如成仙考试),而是通过母亲牺牲的爱与对仙界虚伪规则的看透实现。这恰如悉达多从河流中领悟的“圆融”——万物本无对立,接纳矛盾方能超越矛盾。

同样,我们家长常陷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焦虑之中,但哪吒的母亲以“我不在乎你是魔是仙,我只知道你是我儿”的无条件接纳,揭示了教育中“爱与包容”的力量。这与悉达多最终对儿子的放手殊途同归:真正的成长需以接纳为前提。

影片中,仙界以“善恶”之名压迫妖族,实则将剥削合理化。哪吒揭露“什么神仙妖魔?不过是他们禁锢异族命运的枷锁”,这一批判与悉达多对婆罗门教义的质疑如出一辙。悉达多发现,宗教仪式与教条无法回答生命的本质问题,正如仙界用“正邪之分”掩盖权力压迫。哪吒与悉达多,他们都揭示了真理需通过个体体验而非权威灌输获得。

同样,作为教育者和家长,如果我们将规则视为不可挑战的“天条”,要求孩子一定按照我们的要求来,便可能沦为“无量仙翁”般的规训者。这让我不由地想起苏霍姆林斯基的那句“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是服务人,而非禁锢人。

影片高潮处,哪吒与敖丙合力对抗仙界,以“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乾坤”的宣言践行反抗。这一场景与《悉达多》结尾处主人公在河流中领悟的“永恒当下”形成对照:哪吒通过颠覆旧秩序创造新世界,悉达多则通过融入时间之流理解世界的本质。

同样,无论是教育还是成长,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对矛盾的正视。哪吒的“火身”与敖丙的“水身”合二为一,暗喻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性,培养完整的人,而非割裂的“好”与“坏”。

对于教育者和家长,两部优秀作品都启示我们:教育不是雕刻一件完美的作品,而是点燃一团火,拥抱生命的多种可能性,让孩子在对抗与接纳、体验与反思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之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