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丨抽象篇(胡)附古文
每日一字丨抽象篇(胡)附古文
“胡”字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汉字,从战国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最早记载,到《诗经》中的广泛应用,再到现代医学对“肉质增生”的解释,这个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本文将从字源演变、本义与引申义、历史文献中的使用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解析这个充满魅力的汉字。
字源演变
“胡”hú,形声字,从月(肉)古声,‘胡’字目前最早见于战国晚期青铜器铭文。月(肉),与人体器官有关;古,固定车轮的插销,此处引用‘固定’的引申义。造字本义:固定的肌肉组织,引申指‘顽固的肉质增生’,又引申为‘额外的、边缘的’。
备注:诗经的很多篇章中都使用过“胡”字,证明其最晚创造于春秋中期。再结合其所描述的事物,或在商朝甲骨文中已被使用,但非此“胡”字。其后,原表义“肉质增生”的字已佚,才创造了“胡”字。再结合《诗经》中使用的“胡”字义大多数为“如何、怎样”义。据此推测,“胡”字的创造时间约为西周早期至西周晚期。
《合集》4448:“〼酉卜,〼,貞
往亡。允亡〼。”,其中“从大从肉”的字很像人的颈部以上多出的一块肉,或泛指人体组织生出的肉质增生。又因此字目前在甲骨卜辞中仅出现过一次,可能在周朝创立时被忽略。或许,这个字符就是已佚的、表义“肉质增生”的商朝文字。
从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商代称病患为“疒”(nè),并将其细分为以“疒”开头的包含首、目、耳、鼻、口、齿、舌、咽、唇、脑、心、胸、颈、腰、腹、肩、背、手、肱、肘、胯、足、膝、胫、踵、趾等50余种病患部位。当时已有专词命名,病象、病征、病灶和病发部位皆因此而定,说明医学在当时已达到相当高度。商代系统化的身体知识,断非一朝一夕所能取得。事实上早在原始时期,人们已留意于体态观察。商代丰富而系统的人体组织结构知识的积累,促使商代及先商的人们已能够面对各种病征,据其病理反应症状和病灶部位,作出较为正确的病象、病征辨识。
像正常肌肉多出一块肉、肌肉中的小疙瘩、皮肤上的痣、瘊、疹、胎记等都属于肉质增生。现代医学上也没有明确的指出其病因,而是泛泛的称其可能是由于皮肤外伤、炎症、皮肤张力、饮食不当、长期过度劳损、年龄因素、自身免疫力等原因引起的。在认知不发达的古代,一定困扰过很多人。
《诗·鄘风·君子偕老》、《诗·邶风·日月》、《诗·邶风·式微》、《诗·魏风·伐檀》中都使用了“胡”字,但都作“为何、何故、怎样”义;仅有《诗·豳风·狼跋》中的“胡”字使用其本义。
之所以产生“为何、何故、怎样”义,可能是因为,在认知不发达的古代,肉质增生偶发性多,增生逐渐变大,且一般不会自愈,于古人而言,其并不像一般病患那样,附有症状,可以理解。故产生颇多疑问,进而引申出诸如“为什么、怎么了”之义。
现代医学处置肉质增生的主要手段为激光和切除,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肉质增生是一种肌肉组织变异。涉及身体发肤,在古代,可想而知了。
扩展阅读
《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诗·鄘风·君子偕老》(节选):“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诗·邶风·日月》(节选):“日居月诸,照临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胡能有定?宁不我顾。”
《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古文释义
【唐韻】戸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洪孤切,从音瑚。
【說文】牛頷垂也。
【正字通】喉也。頷肉下垂者曰胡。
【詩·豳風】狼跋其胡。【傳】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
【釋名】胡,互也。在咽下垂,能斂互物也。
【前漢·郊祀志】有龍垂胡䫇。【註】胡謂頸下垂肉也。
又【韻會】何也。
【書·太甲】弗慮胡獲,弗爲胡成。
又【集韻】壽也。
【詩·周頌】胡考之寧。【傳】胡,壽也。
又【正字通】鋒之曲而旁出者曰胡。戈頸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冶氏】戈胡三之,戟胡四之。【註】三之長六寸,四之長八寸。
又戟名【揚子·方言】凡戟而無刃,東齊秦晉之閒謂其大者曰鏝胡,其曲者謂之鉤釨鏝胡。
又【韻會】麤纓無文理者。亦曰曼胡。
又遐遠也。【儀禮·士冠禮】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註】胡,猶遐也,遠也。
又【正字通】懸蠶簿橫也。【揚子·方言】胡以懸㯂,關西謂之䌞。【註】䌞,懸蠶簿橫也。
又粉名。【釋名】胡粉,胡,餬也,和脂以塗面也。
【抱朴子·論僊卷】愚人乃不信黃丹及胡粉乃化鉛所作。
又餅名。【釋名】胡餅,作之大漫沍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
又胡蝶,蟲名。【列子·天瑞篇】烏足之根爲蠐螬,其葉爲胡蝶。
又【史記·諡法】彌年壽考,保民耆艾,从曰胡。
又【正字通】菰米曰彫胡。
【前漢·司馬相如傳】東蘠彫胡。【註】彫胡,菰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繁由胡。
【詩·周南·采采卷耳箋】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郭云:亦曰胡枲。【疏】卷耳,葉靑白色,似胡荽。
又鳥名。【禮·表記詩云維鵜在梁註】鵜,鵜胡。
又【正字通】盧胡,笑在喉閒聲。
【孔叢子·抗志篇】盧胡,大笑。
又水名。【爾雅·釋水】胡蘇。【註】東莞縣今有胡蘇亭。
又丘名。【爾雅·釋丘】方丘,胡丘。【疏】丘形四方者名胡丘。
又禮器。與瑚同。【左傳·哀十一年】仲尼曰:胡簋之事,則嘗學之矣。【註】胡簋,禮器。夏曰胡。
又縣名。【書·禹貢·導菏澤傳】菏澤在胡陵。【疏】正義曰:地理志,山陽郡有胡陵縣。
又書名。【前漢·藝文志】胡非子三篇。【註】墨翟弟子。【又】封胡五篇。【註】黃帝臣。
又國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妢胡之笴。【註】妢胡,胡子之國,在楚旁。
又姓。【左傳·襄二十五年】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註】胡公閼父之子滿也。
又複姓。【八及歌】海內珍奇,胡母季皮。【註】侍御史太山奉高胡母班,字季皮。
又【集韻】洪孤切。戈戟內柄處。
又胡故切,音護。頸也。【前漢·金日磾傳】日磾捽胡。晉灼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