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政策解读
国家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政策解读
国家近日发布了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政策背景、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优势、政策支持、企业布局、技术要求及进展等方面,为您全面解读这一政策的重要意义和未来发展方向。
会议要点
1. 国家推动养老人形机器人政策的意义及背景
延续国家对人形机器人的重视:国家希望人形机器人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拉动产业链的重大引擎,形成良好业态。此次针对养老领域发布具体政策,是上位政策的具体落地。
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紧迫性:在工业领域的工厂等结构化场景下,人形机器人会率先进行落地的商业化使用和大规模推广;而在家用环境,特别是养老领域,也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国家加强养老领域引导:国家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领域的良好态势,但在养老领域,需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给予政策引导,将人形机器人排在所有具体应用技术的第一位,以发挥其在养老领域的潜力。
2. 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的优势
环境适应性强:人形机器人无需对环境进行改造,可直接部署到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中,利用灵巧手进行操作。
形态易于人类接受:人形机器人的外形更符合人类的形态,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更容易接受,而不是过于科幻或展示机械性能的形态。
具备应用人工智能成果的潜力: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机器视觉等感知智能层面已有较好成果,需要理想载体承接,人形机器人是最理想的载体,在大模型领域可解决传统控制解决不了的问题,展现出无限潜力。
3. 政策层面的支持
资金支持:国家会在各地财政层面陆续匹配补贴费用,依托重大攻关项目给出资金,且资金规模相对较大,会配到具体的园区或企业,引导更多企业将家用特别是养老作为攻关场景。
提供应用场景:国家会有典型的应用场景,与企业或养老机构合作,开放场景、算力集、数据集,为前期企业制定标准,引导社会在人形机器人养老领域进行攻关,未来会有典型园区或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养老领域专业数据集。
4. 企业在养老机器人领域的情况
有潜力的公司:富利业智能原本做医疗,在转做人形机器人时具有医疗和养老方面的优势;优必选在港股上市,前期布局较广,在教育和养老医疗领域有所布局;天智航虽是手术机器人,并非人形机器人,但与养老密切相关,也会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大型企业的布局:许多大型央企、国企在密集招募具身智能人才,布局具身智能事业部,成立人形机器人事业部,以满足客户需求。如华润集团为养老领域召开内部高管学习研讨班,其他央企也可能有类似活动。
5. to C端养老机器人的技术要求
硬件层面:to B端机器人自由度要求相对较低,在工厂运用时可能不需要像人体一样高的自由度,甚至下半身可采用履带、轮子或轮组等替代形态;而to C端家庭环境对人形形态要求更高,因为场地限制和环境复杂,对机械结构要求更难。
传感器层面:to C端传感器要求比to B端更多、精度更高,需要具备对温度湿度、危险气体等的感知能力,以满足用户对人形机器人智能行为的期待。
算法层面:to C端养老任务多样性多,可重复性低,对算法的发散性能要求更高,需要对周围世界运行法则有高维抽象,否则会出现机器人行为不够智能的情况。大模型的出现为人形机器人完成多样性任务泛化提供了可能。
数据集层面:要达到终极业态,数据集是重要要素,需要有足够多的数据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呈现智能爆发行为,这是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发展绕不开的问题。
6. 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路线及相关部件
技术路线:人形机器人有多边形连杆和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滚珠丝杠(丝杠直线关节)两种主流技术路线。目前丝杠相关产品的成熟度、与人形集群的适配性还不够成熟,但其应用前景被看好。
传感器和灵巧手:颗粒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等厂商在传感器领域有较大优势,力矩传感器在当下是主流;在灵巧手层面,北京、上海的一些企业做了相对前沿的工作。
7. 人形机器人的布局及进展
特斯拉:推出人形机器人并展示了交互场景,最新发布的盲走视频更多是炫技和中间态研究成果,终极业态的人形机器人会有视觉方案。
Figure AI:与OpenAI合作,利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是首个让人们看到具身智能潜力的公司,已拿到商业订单和回款。
高校研究所:早期国内人形机器人以高校研究所研究为主。
优必选:作为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布局较早且转型较快,参与了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设立。
区域研究中心:上海、浙江等发达省份相继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可看作区域性平台组织,汇集企业、高校和研究所的研究力量,共享数据集。如智元机器人公布了部分数据集,但相对不足。
新势力:开普勒机器人、足迹动力、银河通用、宇树科技等新势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布局和潜力,部分企业的技术总监或CEO的观点和研发路线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华为也在和很多乐聚机器人厂商合作,比亚迪、江淮等车厂也在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
8. 创新发展中心的意义及作用
指导性意义:国家层面的政策为地方政府制定财政支持政策提供信用背书,使地方政府推进行动有法可依、有政策可依,更有信心和力度。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相较于单个企业或研究所,在拿到相关项目和匹配资金落地方面有更大优势,能够保证产业链形成完整闭环,为政策在全社会的推广提供先行先试的探索经验。
企业责任与资金分配:国家会要求央企承担更多责任,资金配比可能要求企业承担两倍于国家出资的资金去攻关项目。但国家会从不同部门给承担的联合体或相关企业输血,有前瞻性的企业能算清这笔账。
Q&A
Q:如何看待中共中央、国务院推动养老服务领域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政策,预计该政策会带来哪些影响?
A:业内认为该政策是对过去国家对人形机器人重视及相关政策落地的延续。从国家层面看,希望人形机器人未来能像新能源汽车一样,成为拉动整个产业链的重大引擎,助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良好业态。此次政策是针对养老领域的具体政策,此前已有关于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上位政策出台。人形机器人在各行业有迫切需求,因其具身智能优势,无需改造环境就能部署,灵巧手能很好操作。需求紧迫性方面,预计会先在工业领域落地商业化使用并大规模推广,养老领域需求也很迫切。国家看到人形机器人在工厂领域态势良好,但养老领域缺乏结合,所以发布该政策,将人形机器人排在养老应用技术首位,希望其在养老领域发挥潜力。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环境适应性优势;二是外形更易被人类尤其是老年人接受;三是人工智能成果有很大潜力在人形机器人上运用,可解决传统控制难题,人形机器人未来潜力巨大。
Q:是否会有进一步政策(如补贴、产业园区政策等)促进人形机器人在养老领域落地?
A:国家会陆续在资金层面给予匹配,特别是各地财政会拨出相应补贴费用,除园区外,更多会依托重大攻关项目给出匹配,且这部分资金会配到具体园区或企业承接,资金规模相对较大,目的是引导更多企业将养老作为攻关场景。
Q:资金支持的规模大概有多大?
A:具体体量暂不明确,国家层面发布的是相对宏观的政策,川渝地区对单台套、首台套应用及典型应用案例,单个项目匹配资金从50万到1000万、2000万都有可能,匹配力度相对较大。
Q:国家是否会专门设置一些场景供人形机器人进行试用以提升性能?
A:会的。养老领域属于社会民生领域,需要国家层面政策引导,国家会有一些典型应用场景,会和企业、养老机构合作,开放算力集、数据集,制定标准,未来会有园区或养老机构向社会开放养老领域专业数据集,引导社会力量攻关。
Q:哪些公司在养老机器人或偏养老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做得不错?
A:前期人形机器人公司大多主打工厂领域,在养老领域比较有潜力的公司有富利业智能,其原本做医疗,有养老方面优势;优必选前期在教育和养老医疗有布局;天智航虽不是人形机器人公司,但做医疗与养老关联度较大。越来越多上市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设立机器人或人形机器人事业部切入赛道。
Q:是否有在养老或医疗领域较大的公司想布局养老机器人领域?
A:有,很多做航天、核电等领域的大型央企、国企领导人在密集招募具身智能人才,瞄向人形机器人;华润集团专门为养老领域、人工智能及机器人赋能召开高管学习研讨班,其他央企可能也在搞类似活动;外资企业在运用人工智能或人形机器人最新技术方面进度相对国内车企或企业较慢。
Q:从算法模型及硬件提升方面展望,若落地到to C端养老机器人,会有哪些升级或变化?
A:to B端与to C端的典型差别在于,to B端是结构化环境,to C端是非结构化或动态不确定性更强的环境。从硬件层面看,在工厂等to B端环境中,机器人本体自由度不需要像人体一样达到80个左右,甚至可以采用履带、轮子等中间替代形态;而在家庭等to C端环境中,需要尽快实现人形形态,因为履带或轮子在家庭环境中存在诸多不便,一旦摔倒难以应对。从传感器层面看,在to B端环境可以额外布置摄像头等辅助传感器,但在to C端家庭养老领域,不太方便布置,且人形机器人未来在传感器层面会进一步丰富和加大,例如需要具备电子皮肤、温湿度感知、危险气体感知等基本智能行为,且精度要求也会略高。从算法层面看,to C端养老任务单个任务量级多、可重复性低、任务多样性高,要求算法有很好的泛化性能,需要对周围世界运行法则有高维抽象,大模型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做多样性任务泛化的可能性,业界也在做相关尝试和布局,未来会分块攻克非结构化场景,最终收敛到通用人形机器人形态。
Q:在实现终极业态的过程中,数据集对于人工智能及人形机器人有多重要?
A:数据集是实现终极业态非常重要的要素。投资人关注人工智能时会关注数据的存储、放置以及相关产业链。做人工智能或人形机器人绕不开数据,从解决方案角度,必须有足够多的数据,才能让人形机器人呈现像自然语言ChatGPT那样的智能爆发行为。
Q:人形机器人的主流技术路线有哪些,哪种更被看好?
A:人形机器人有两个主流技术路线,一是多边形连杆,如国外的Digit(原来的Cassie机器人)采用这种技术路线,做仿鸵鸟形状;二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滚珠丝杠或丝杠直线关节领域。相对而言,更看好丝杠直线关节的应用,因为多边形连杆存在诸多弊端。
Q:丝杠直线关节技术方案目前未成为主流人形机器人技术方案的原因是什么,未来是否看好其成为主流?
A:丝杠直线关节技术方案目前未成为主流,是因为丝杠相关产品的成熟度以及与人形集群的适配性还不够成熟,相关行业标准去年11月才评审论证通过,专门做丝杠的企业还在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具体要求,产品在价格、精度、时效性等方面还未达到人形机器人的要求。但未来还是非常看好丝杠这个技术方案在人形机器人上成为相对主流的应用。
Q:目前人形机器人,如特斯拉、华为等的布局及最新进展情况?
A:目前人形机器人从两年前马斯克推出后,越来越多的厂商在布局。国外以特斯拉和Figure AI为典型代表,特斯拉通过多次发布会展示人形机器人交互场景,其发布的盲走视频更多是炫技或中间态研究成果,目的是招揽人才和保持社会关注;Figure AI和OpenAI合作,利用大模型与人形机器人结合,展现出具身智能潜力;飞鸽AI与波士顿动力合作,且已拿到首个商业回款和订单。国内早期以高校研究所研究为主,后期厂商陆续介入,如优必选转型较快,在北京设立创新中心,上海、浙江等发达省份也相继成立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国内公布数据集的有智元机器人,但数据量对于人形机器人训练任务还不太足够。此外,还有一些人形机器人新势力,如开普勒机器人、足迹动力等,部分企业有华为光环或与华为合作,宇树科技除做四足狗外也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布局。车厂方面,推荐关注比亚迪、江淮以及华为等车系,它们专门成立人形机器人或具身智能事业部布局该领域。
Q:人形机器人板块在过去一两年中在各地创建的创新发展中心有何指导意义,与养老服务系统发展有何关联?
A:区域内的创新中心,对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政策(国家层面的上位法概念)而言,能为地方政府制定财政匹配支持政策做信用背书,使其政策师出有名,相关行政部门有法可依、有政策可依,推行力度更大且更有信心。在政策落地方面,相较于单一企业,创新中心能更好地拿到相关项目和匹配资金。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多以创新联合体形态开展,通过联合头部企业和社会力量,能将产业链必要环节拉入,保证产业链闭环,为后续扩围提供先行先试经验。在承接政策和资金匹配层面,创新中心比单个企业、研究所更具优势,且国家匹配资金时会要求创新联合体承担一部分,促使企业有造血能力。
Q:在整个市场中,灵巧手和传感器环节哪些公司表现比较不错?
A:在传感器层面,颗粒传感、六维力矩传感器等厂商有较大优势,在电子皮肤无法短期内良好应用的情况下,六维力矩传感器在当下是主流,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有较大优势。在灵巧手层面,北京和上海的相关公司相对较多,且在做一些比较前沿的工作。
Q:在创新集合体中,具体企业如何分配投资金额,哪些企业可能会承担更多责任?
A:国家一般会要求央企承担更多,类似项目中常见配比如国家出一份钱,企业承担两倍资金(如1比2 ,也有1比1的情况)攻关项目。不过国家会从不同部门(如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等)给承担的联合体或相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一些有前瞻性的企业不会过于在意出资配比,因为最终会发现资金会慢慢回流,本质上还是国家给予了更多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