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胃镜都有的浅表性胃炎 原因竟然是……
90%胃镜都有的浅表性胃炎 原因竟然是……
导读:浅表性胃炎是常见的胃部疾病,但很多人对其了解并不深入。本文将从浅表性胃炎的定义、分类、临床表现、诊断率高的原因以及治疗方法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
什么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是指胃黏膜的浅表层发生慢性炎症,炎性细胞仅仅在胃小凹的表层活动,而更深的腺体依然“安然无恙”。这便是“浅表性”的由来。
“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因为这一名称更加精准,强调了没有出现胃黏膜的萎缩,而“浅表性胃炎”则更专注于炎症的位置。说白了,而“非萎缩性”则告诉你,它还没到萎缩那步。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的分类,在医学界,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根据《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分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捋一捋:
- 基于病因:可分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性胃炎和非Hp感染性胃炎。
- 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
- 基于胃炎的分布:有胃窦为主的胃炎、胃体为主的胃炎和全胃炎。
- 特殊类型胃炎:如与特定病因或疾病相关的胃炎。
临床表现
多数情况下,慢性胃炎是“无声的敌人”。大多数患者根本没有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感、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部分还伴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心理因素往往加重患者的临床症状。
为什么90%都会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
中国有句俗话:“十人九胃”。这话可不全是唬人的。每十个人里头,九个都曾经得过胃病,这样说似乎并不过分。我们的胃,从来没得到过应有的重视:60后、70后是吃“隔夜菜”的忠实粉丝;而80后、90后、00后,则是泡在奶茶、快餐和外卖里的新一代。不管是哪一代人,似乎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健康饮食方式。
太凉也是刺激、太烫也是刺激、太饱也是刺激、太饿也是刺激、太辣也是刺激、烟酒更是刺激。谁能避得了这红尘原罪的刺激,又有谁能经得住这原始的食欲?
可想而知胃病的发病率之高。再者,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都是一种“刺激”。到了检查胃镜的前一天,胃粘膜变化受到胃镜检查前夜的摄入(如酒,刺激性食物等)和检查前吸烟的影响;做胃镜检查时出现恶心、干呕等反应的影响;以及胃镜医师的手法和熟练程度的影响等等;导致目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率过高,成年人即使无任何症状,经胃镜检查后大多被诊断为胃炎,少有正常者。
你的胃炎,就真的是“胃炎”吗?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操劳”自己的胃了。胃作为我们体内的“加工厂”,得负责消化各种食物,甚至一些有害物质,比如酒精、药物、烟草等。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胃镜下偶尔发现慢性浅表性胃炎实在是太常见了,甚至不值得大惊小怪。
然而,很多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实际并没有严重的胃黏膜炎症。胃镜报告中显示的这些所谓“胃炎”,在很多情况下是由功能性消化不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或者精神压力等因素引起的一次短暂反应,跟你想象中的病变完全是两回事。
不得不提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
根据《2022 中国慢性胃炎诊治指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主要见于: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慢性胃黏膜炎症。
- 胆汁反流
-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等
- 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欧美居多我国较少
- 另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酒精摄入、吸烟、浓咖啡、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情绪、环境、气候、化学刺激等也会导致慢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很严重吗?到底要不要治疗?
- 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
日常生活中,如在饭后偶尔出现腹部不适、隐痛、嗳气、泛酸等症状,一般可自行恢复时,大可不必惊慌;症状轻微或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就得得到很好的改善。
要点无非就是:戒烟戒酒,避免生冷辛辣、暴饮暴食,多吃些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舒缓压力。听上去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确实如此,如此难以做到!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慢性浅表性胃炎都不严重,严重不严重主要看:
- 有没有明显的症状发生
- 有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 有没有胆汁反流
- 病理有没有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这些请认真对待,及时就医。)
- 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目前十分明确。
若阴性,对症治疗,即以抑酸、保护胃黏膜为主的治疗。
若经过检测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症状,根除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能轻视!中国约90%的胃癌发病类型为肠型胃癌,而其主要诱因正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虽然这个过程很缓慢,需要很多因素参与,但在胃癌发展链条中最佳的干预时机就是在浅表性胃炎阶段!
结尾推荐一个自用过的试剂盒,对于i人极度友好。当时正值口罩时期,不便四处流窜,1号店会员商品页面闪现的“幽幽管”被薅了回来。
家里有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最好让其他家庭成员也一起做个筛查。于是,一家三口买了3支,真测出了一个阳性(图片尺度过大,不便于展示),那位“阳性患者”在我的指导下顺利完成四联治疗(当然之前还有其他检查结果多重验证)。所幸中间没有感受到药物副作用,除了尿液颜色有所改变之外。(治疗后定期复查)
居家就能做,试剂盒的初步筛查可以起到一个提醒作用,如果有风险提示,可以及早来医院做进一步的专业筛查、确诊以及治疗。
改善饮食、生活习惯、舒缓压力、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