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培训效果不佳?试试“案例式教学”
企业培训效果不佳?试试“案例式教学”
Anton Vierietin/shutterstock
为了使管理者在培训中更快掌握解决案例的实际能力,与纯粹的理论教学相比,融入情境的“案例式教学”,加上课堂上的相互讨论,可以激发参与者的更多启发。
在某次企业高管领导力课程中,当天分享的主题是“年轻一代带来的挑战,管理者应该如何应对?”在授课过程中,讲师详细描述了年轻一代形成的原因,以及管理者应该如何看待这群年轻人。现场的总经理和执行长们恍然大悟,似乎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些年轻人的想法与他们大相径庭。
最有趣的是,在下半场的课程中,领导者们纷纷提出了各种实际问题,幸运的是讲师能够从容应对。课堂讨论此起彼伏,大家互动热烈,使得教室的学习氛围异常活跃。
课程结束前,一位企业的总经理举手提问:“河泉老师,今天的课程非常愉快,与传统的单纯讲授方式完全不同。关键是我们在课堂上抛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也能一一应对。如果我们回到公司,是否也能安排这样的课程?少讲理论,多谈案例,让管理者学到可以立刻上手的内容?”
这位总经理提到的,正是目前课程的新趋势。的确,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采用这种“案例式教学”,将企业实际情况转化为案例,在课堂上反复讨论。
企业如何运用“案例式教学”培养即战力?
有一个知名企业希望开设两天的课程,主题是“打造上下负责的团队共识”。第一天,为了建立课程的整体框架,采用了3:1的教学方法,即讲师讲解占3/4,学员讨论和分享占1/4。第二天,则采用了“案例式教学”的训练方法,将比例调整为1:3,课程中1/4的时间用于讲课,3/4的时间用于讨论大量案例,让管理者们将前一天所学直接应用。
案例的来源,一半来自企业自身提供,另一半来自讲师。以下是几个案例示例(为了保护企业机密,本文隐去了关键内容):
总经理布置了一个项目,文件发给A部门,要求与B、C部门共同执行完成。文件传到B部门被拖延了3天,C部门甚至误解了A部门的意图——如果你是A部门的主管,你会如何处理?
公司陆续举办了许多公益活动,但基层员工的参与热情似乎不高,各部门主管的态度也不一致,甚至有人提出,希望公司提供一些补助或激励措施,才能让员工更认真参与。
最近进行了组织改革,高层要求各部门推荐有潜力的人选进行提拔培养,让他们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没想到许多年轻员工并不愿意被晋升,即使得到主管的认可,也不太开心,部门主管为此感到困扰。
公司最近招聘了一批新员工,原本期待这批年轻人能补充战力,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批经过培训的年轻人总是形影不离,下班时总是成群结队准时离开,主管责怪其中一人时,其他人还会互相声援。
以上四个案例都与当天的主题“员工是否承担责任”相关,教学方式如下:
A. 以每个案例为核心;
B. 先让各组讨论解决方案;
C. 由各小组分享,并接受其他小组提问;
D. 由讲师引导形成全体共识,并提供参考答案。
与其在课程中只让学员听讲师讲解答案,不如让学员运用前半部分的听课内容,在后半部分讨论出答案,这样通过案例学习的效果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和“个案教学”的不同
所谓的案例式教学,与大家熟知的哈佛个案教学并不相同,以下是两者的区别:
- 格式不同
- 个案教学:制作严谨,有特定格式
- 案例教学:制作快速,无特定格式
- 篇幅长短
- 个案教学:篇幅较长,便于全面思考
- 案例教学:篇幅较短,便于快速思考和多元讨论
- 案例来源
- 个案教学:研读的个案通常来自其他企业
- 案例教学:案例可来自企业本身或讲师提供
- 引导手法
- 个案教学:讲师负责引导,不提供具体答案
- 案例教学:讲师可引导,也可提供参考答案
案例式教学对企业的五大直接好处
- 案例篇幅短,阅读快速,容易讨论,且内容来自企业本身,讨论起来容易投入。
- 案例种类多,针对企业实际问题的痛点,可以详细列出并逐一解决。
- 企业各级管理者的需求不同,高层需要“全面考量”,而更多的中基层管理者则需要“点的解决”。
- 为了解决案例问题,解答必须细致客观,分析不同情境,兼顾当事人的情绪,避免陷入理论的单方面倾向。
- 讨论过程能让各级主管都能听到解决方案,即使来自不同部门也能形成共识,有助于企业的多元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