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茵陈:清湿热退黄疸的常用良药
中药茵陈:清湿热退黄疸的常用良药
茵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清湿热、退黄疸的功效,在治疗黄疸等疾病方面有显著效果。本文将详细介绍茵陈的来源、性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传统中药。
茵陈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别名:绵茵陈,茵陈蒿。
来源:为菊科多年生本草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幼苗。野生。
产地:主产于山西、陕西、河北等省。其它各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本品为带有部分短根的幼嫩干燥全草,多皱缩卷曲成团状。根木质化,坚硬,表面棕褐色,内黄白色。丛生多数苗茎和叶柄,细如线。长约3~10cm。叶为二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先端三尖形。茎叶表面均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微清香,味微苦。以棵小,质嫩,密披灰白色毛茸,绵软如绒,气清香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油中主含茵陈烯、茵陈酮、茵陈素、另含叶酸、绿原酸、咖啡酸。
药理作用
(1) 解热:茵陈浸剂有强力的解热作用,但煎剂解热的作用则较弱。
(2) 利胆:能促进胆汁的分泌,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及咖啡酸等。
(3) 抗菌: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抑菌作用。
(4) 抗病毒:对流感病毒(PR8株)有强力的抑制作用。
(5) 抗真菌:稀释400万倍,仍能抑制猩红色毛癣菌发育,有效成分为茵陈素。
(6) 降脂: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防止血管壁脂质堆积。
炮制:去根,切咀、生用。
性味:苦、微寒。
归经:入脾、胃、肝、胆经。
功能:清湿热,退黄疸。
主治:黄疸、小便短赤、湿疮。
临床应用:为治疗黄疸的主要药物。
(1) 治湿热黄疸,用于阳黄(黄色鲜明如橘子色,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取其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黄疸初起时,热重于湿,有发热、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腹微胀满、脉弦数者,则配栀子、大黄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方如茵陈蒿汤。如果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的证候较显著,脉濡缓,则须配五苓散,方如茵陈五苓散。
(2) 治寒湿黄疸,用于阴黄(黄色暗晦如烟熏,多见于慢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硬变等病),有全身虚寒而夹湿的证候,此时须配温里祛寒药如附子、干姜等,以温化寒湿,方如茵陈四逆散。
(3) 作为柴胡的代用品用作清热。茵陈和柴胡都有解热作用,中医经验认为两药都入肝胆经,能去肝胆实火。但茵陈的药性较柴胡稍柔和,故凡平素阴虚而新有实热,须用柴胡清热,但又不能受柴胡之刚燥者,可用茵陈代柴胡。
使用注意:虚黄是黄而带淡白色,小便如常,口淡,脉弱,是由贫血、寄生虫病所致,不是由湿热引起,因此不宜用茵陈,宜用补中益气药物治疗。
用量:15g~30g。
处方举例
(1) 茵陈蒿汤(《金匮要略》):绵茵陈1两(约50g) 大黄9g 栀子12g,水煎服。
(2) 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绵茵陈30g 云苓15g 猪苓12g 白术12g 泽泻9g 桂枝6g,水煎服。
(3) 茵陈四逆汤(《张氏医通》):绵茵陈18g 熟附子9g 干姜9g 炙甘草3g,水煎服。
附注:茵陈蒿各地使用习惯不同,原植物种属不一,京津两地习用上述茵陈蒿。此外据(中药志)记载有以下同科类似品和地区习用品。
以上数种茵陈性味疗效不尽相同应区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