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守心”:古代天文学中的神秘现象与历史故事
“荧惑守心”:古代天文学中的神秘现象与历史故事
“荧惑守心”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火星在心宿停留不前的天象。这种现象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常与帝王驾崩、丞相下台等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这一神秘的天文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
荧惑守心的天文含义
“荧惑”就是火星,因其荧荧似火、行踪不定而得名。在古代星占学中,火星被视为战争、死亡的象征,与悖乱、残贼、疾、丧、饥、兵等凶相联系。火星在五常为礼,于五事为辨,主管天下人臣之过,主旱灾、饥疾、兵乱、死丧、妖孽等。
“心”是指东方青龙七宿中的第五宿——心宿。心宿三星从右往左分别是心宿一、心宿二和心宿三,其中心宿二是帝王之星,两侧为帝王之子,心宿一是太子,心宿三是庶子。心宿二红光如血似火,颜色和亮度与火星相似,因此我国称它为“大火”。
“荧惑守心”就是指火星在心宿发生运行方向的改变,其运行方向或由顺行转为逆行,或由顺行转为逆行,并且停留在心宿一段时间的现象。这种天象在古代被认为是最凶的暗示,象征着皇帝驾崩、丞相下台等重大变故。
历史上所有实际发生过的“荧惑守心”天象共38次。中国史籍中全部 “荧惑守心”记录共23次。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6年8月24日,当时美丽的土星、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火星和天蝎座最亮恒星“心宿二”,三者依次连成一条直线。
荧惑守心的历史故事
《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了宋景公时期发生的一次“荧惑守心”天象。宋景公得知此事很担心,于是就问太史兼司星官子韦,子韦说:“既然出现荧惑守心的天象,必然会有灾祸发生,那么把灾祸转移给相国吧?”宋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大臣,还要辅佐治理国家呢,不能把灾祸转移给他。”“那么就转移给百姓?”景公说:“那也不行,百姓是为君之本,没有了百姓,我还有何用?。”“那么就转移给年岁收成?”景公说:“年岁收成不好,百姓就会饥饿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
子韦说:“上天虽然高高在上,但也会倾听下界万民的呼声,您作为君主,说了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个地方。《论衡·变虚篇》中记载此事更为详尽,在后文中说,荧惑移了三度,一度七星,一星一年,共计二十一年。宋景公因为出于真诚说了三句彰显君主之德的善言,得以延寿二十一年。
荧惑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星占学中,术家认为荧惑还与帝王的天命密切相关。《史记》记载:“荧惑为孛,外则理兵,内则理政。故曰:'虽有明天子,必视荧惑所在。’”这说明古人对火星的重视程度。
火星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方都被认为是战争、死亡的代表。火星在五常为礼,于五事为辨。总的来说,在古人的眼里,火星是近于妖星,司天下人臣之过,主旱灾、饥疾、兵乱、死丧、妖孽等等。
“荧惑”一词本意就有“眩惑”的意思,《逸周书》记载:“昔者绩阳强力四征,重丘遗之美女,绩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二。”这说明古人认为火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国家的动荡和混乱。
结语
“荧惑守心”这一神秘的天文现象,不仅体现了古人对天象的敬畏和解读,也反映了古代君主的仁德和智慧。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天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古人对天人合一理念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