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从设立界限开始
爱自己,从设立界限开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压力、焦虑而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设立界限来实现真正的自我照顾,帮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平衡。
因为压力太大而胃食道逆流;因为焦虑而辗转难眠;因为情绪而对家人乱发脾气……,在繁忙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出现过这些状况?许多研究指出,情绪对于身体健康有重大的影响,情绪不佳会连带让身体出问题。
因此,近年来自我照顾(self-care)这个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自我照顾是指,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行动,以提升自己的身体、心理和情感健康。
心理治疗师亚奇波德(Jessmina Archbold)指出,这不只是狭义的对自己好,像是花钱购物、洗泡泡浴这类花钱买痛快的“宠爱自己”行为。更深层次的自我照顾方式,其实是学会设立界限。
为什么说设立界限是一种自我照顾的行呢?首先,设立界限等同是要你学会量力而为。比如,如果你不能衡量自己的能力,订下止损点,就会任凭自己陷在恶劣的人际关系或情境中,直到筋疲力尽。
设立界限也是为我们加强护栏,明确限定他人或某事能够介入你生命的程度。你的界限怎么设,会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对待你,还有他们如果越界了会发生什么事。举例来说,如果上下班之间有清楚的界限,同事就会尊重你的私人时间,你也才能真正休息。
界限也是用来厘清责任归属。一旦你清楚哪些责任属于自己,哪些又属于他人,就不会因为拒绝他人不合理的要求,而有罪恶感。
亚奇波德在首轮评论(First Round Review)指出,想透过设立界限照顾自己,必须先确认自己有哪类界限问题。很多时候,人们面对界限的态度并不健康,常见的问题类型分为四类:
■顺从型:
你是不是不懂得拒绝?是不是即便手上的事已经多到满出来,有新工作上门还是照单全收?若是这样,你就属于顺从型。
这些行为的背后原因是:“害怕让别人失望,担心被排挤或抛弃,或是怕会因此错过某个机会。他们觉得有义务帮助对方,满足对方的需求,像是欠对方一样。”
■回避型:
如果说顺从型是无法拒绝别人请求帮助,回避型则是无法接受别人提供帮助。对于别人伸出的援手,他总是一口拒绝。
他们可能因为不习惯示弱、羞于求助,或是觉得这么做会成为他人的负担。这样的人虽然设立了界限,但这样的界限并不健康。若说顺从型等同没界限,回避型则是封闭到自己都不能喘息了。
■控制型:
这类人希望一切能按自己的意思进行,甚至会为了达到目的操弄他人,也因此不会尊重他人的界限。但在同时,当他们遭遇失败时,却又无法为自己的过错负责,反而会怪在别人身上。
■无反应型:
这类人偏向自恋类型,不理会他人的界限,特征是不做出反应。别人拒绝时,他听若未闻;别人求助时,他同样装聋作哑。即使他有能力帮忙,也会故意不回应,然后找借口解释自己为何袖手旁观。
在判断自己的类型外,你可以思考自己惯性的行为模式,是什么情绪所导致。比如,当你忙得焦头烂额,知道应该向别人求援,却还是抗拒。这代表你是回避型的人。那么,当下是什么情绪使你决定拒绝帮助呢?是羞耻感?是不想成为负担?还是其他?
厘清了缘由后,你可以自问,要如何将你的情绪重新架构。例如,若你是因为不愿成为负担而不求助,那么你可以设法改变想法。像是去想,你并不能肯定对方会觉得自己很麻烦,说不定他一直很想帮你,只是你一再拒绝。
亚奇波德也提供了以下四个问题,帮助你更深入探索自己的特质:
- 我最常展现哪一种类型的特有模式?
- 在人际关系当中,我曾因什么原因而未能设立界限?这是哪一种类型的特有模式?
- 在职场上,我曾因什么原因而未能设立界限?这是哪一种类型的特有模式?
- 如果我为了捍卫自己、自己的空间,以及心理健康而设立界限,有可能发生的最可怕事情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