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跨界种地,释放“重要信号”?关键看懂:四个方面、两大方向
央企跨界种地,释放“重要信号”?关键看懂:四个方面、两大方向
央企中铁十四局不盖房子、不造桥,转行做农业,这或将释放“重要信号”,但也带来社会各界过分担忧。
最近,央企中铁十四局在国家高标准农田政策扶持下,在山东承包了1.5万亩地,跨界要种地,引起热议。同时,也引发民间为农民未来的出路的担忧。
央企跨界种地,释放“重要信号”?
首先,央企跨界种地,这种现象,将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中铁十四局通过竞价获得东营市垦利区山东华澳大地土地经营权,土地总面积1.5万亩的基础农田,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玉米、小麦、水稻,还组建了近百人的专业团队。
又如,中铁21局也在兰州举办现代化农业推进会。
央企跨界种地,这种现象,仅仅只是开始,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未来更多的央企涉足农业将成为一种趋势。
其次,我国实际农情倒逼,“老龄农业”亟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需要有所突破。
我国是农业大国,过去的小农经济,亟需有所转变,现在实际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已少于2亿人,而且还是老农民在种地,没多少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这个现状,迫切需要转变。央企跨界种地,或许能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方式有更大突破。
再次,国家顶层政策所推动,建设农业强国,农业生产需要有生力量参与进来。
从每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到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扎实迈进,都有重点强调。
比如,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智慧农业是发力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强化政策支持,提高补贴的精准性与指向性,切实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这更加有利于激励粮食主产区重农抓粮,让主产区抓粮得实惠、不吃亏,进一步激发地方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地缘战略布局,农业生产腹地,新三线建设,持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不得不重视,事关国家粮食安全。
从官方政策来看,2030年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同时,我国现在有大量的主要农产品,像大豆、玉米、还有小麦等需要依靠进口,想减少依赖大量进口农副产品的困境,必须提升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生产能力,就必须让央企等参与进来,这个话语权必须牢牢抓在国家手里,什么时候都比较稳妥。
另外,有国家政策支持意味着会有资金到位及其它优惠政策,说白了就是有利润、有利益,所以央企、国企都会积极参与。
最重要一点,除了保障普通老百姓的粮食供给安全,国家统一还未实现,一旦爆发区域战事,或将受到西方国家制裁、围堵,战略性物资供给得提前准备,到时候我国更有能力自给自足,从这一大的战略来看,央企跨界种地的必要性,或许是在为一场战争做准备。
因此,央企进入农业领域,除了政策有补贴、优惠外,更是顺势国家大政方针,也顺乎国情农情所驱动。
最后,央企跨界种地,会抢农民饭碗吗? 农业生产方式需要加快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才是未来,“小农业”模式,留给农民发展空间。
看到,央企跨界种地,一些人都开始过分担忧起来。央企进军农业,进一步加大国进民退?会不会把农民的饭碗抢走了?这都是没必要的过分担忧。
当下,种地的农民越来越少,多数是高龄老人在种地,年轻人有多少从事农业生产呢? 农业后继能否有人,更是另一种担忧。
所以,建设农业强国,加快现代农业生产步伐,打破农耕惯性,提高认知能力,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业将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以至于,2025年到了“十四五”收尾的关键一年,以及“产业升级驱动”是必经阶段,农业发展不能落后,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发力点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变。
尤其,农民种什么、养什么,主要看价格、算收益,在涨涨跌跌中实现产业效益。问题在于,农民种地这几十年,一直感觉“粮贱伤农”,导致近几年,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不高了。
我国农业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在于这两大方向:
1、“大农业”,“规模农业”为切入点,以“主粮”为主,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产粮区域,规模化生产,稳住农业基本盘,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数字科技赋能,服务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智慧农业”,让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科技化,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趋势发展。
同时,有些区域,只能适宜适度规模经营,有效整理低产农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促使农业产业化的大平台项目,这就是央企跨界种地的主场。
比如: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或农业(类)特色小镇、国家农业科技园等。
从顶层设计入手设置好“联农带农富农”的创新机制,把农民组织起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平台,才能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稳粮食、稳面积、稳就业,带增收,共致富。
2、小农业,以“五谷杂粮、瓜果蔬菜”为主,毕竟我国大多数区域,属于丘陵山区,规模化生产难以实现,只能以“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为出发点,打破认知边界,立足“农业”之本,结合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突出跨界融合,提升高附加值,延长消费链,放大价值链。
这给小农户,留下了足够的发展空间,更在于务实的去经营,比如,“社区支持农业、定制农业、认养农业、共享农业、创意农业、再生农业”等家庭农场新模式。另外,国家政策还在支持国家级生态农场建设,以及计划要建设一万个新农场。
总之,以上所述,足以说明,央企跨界种地,有利于加快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农业产业运营进入新时代,在探索有效市场的同时,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带动更多小农户参与到现代农业生产之中,更能引导当地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等各类人才投入到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来。至于,央企跨界种地,能否打破几千年农耕惯性,以更务实的生产方式,促进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