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00后走上讲台,他们让思维闪闪发光!
当00后走上讲台,他们让思维闪闪发光!
“长鼻子怪兽在和龙舟搏斗,排球开着宇宙飞船,饺子味的泡泡糖……”在福建省福州市融侨·悦城人才公寓社区,孩子们正脑洞大开,将身边的小物件编织成一个新奇又创意的童话故事。为他们上课的老师,正是来自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儿童思维教育入乡村进社区”实践团的成员们。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儿童思维教育入乡村进社区”实践团在火热的夏天,走进浙江、福建2省7地,为孩子们送上一场场“有理、有趣、有用”的思维教育课程,亲身实践着苏格拉底古老而又深刻的智慧。
当00后遇上15后,思维的火花如何顷刻间点燃,让我们一探究竟。
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玩中学、玩中做、玩中得”
如何吸引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让孩子们的想法可视化地表达?是实践团一直思考的问题。“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成了实践团所秉持的理念,他们希望以一种轻松活泼而又充满启迪的方式激发孩子们思维的潜能。
得益于浙江大学思维教育新文科创新创业实验室、浙江大学木玩游戏与思维教育新文科实验室的支持,实践团成员们为孩子们带去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教具。
“章鱼游戏宫殿”“一盒故事”“农场记忆棋”……一进教室,孩子们的眼中瞬间闪烁起好奇与兴奋的光芒,目光齐刷刷盯在教具上,整个世界都为之一亮。孩子们在预热游戏和自我介绍中相互熟悉、拉近距离。紧接着,就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思维游戏。
“用故事打造记忆宫殿”是实践团最具代表性的创意,不仅能够引导小朋友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还能够帮助他们构建属于自己的记忆宫殿,锻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团老师们邀请小朋友上前,用超大号骰子抛出符号,联想后编一句故事——章鱼、恐龙、螃蟹……这些小小的元素在小朋友的奇思妙想中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
一开始,小朋友们还略显羞涩,但随着游戏的展开,课堂气氛也被调动起来,故事和笑容如涟漪般回荡在教室里。在老师的鼓励下,小朋友们举手上前,投掷并绘制属于自己的故事片段。最终,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创造力“接力”成一个离奇却美好的童话故事,困难的记忆元素环节也变得简单了许多。
实践团成员、2022级哲学专业本科生冯栩艺感悟颇深:“在授课过程中,我惊叹于孩子们创作的故事中丰富的想象力,但更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对世界的美好期待和纯真梦想。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看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它关乎成长,关乎未来,关乎每一个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一个个小朋友在老师的鼓舞与启发下,从不敢说话到大胆发言;一位位家长也在教学过程中渐渐懂得“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在实践团看来,思维教育的意义便在此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教学相长
让专业知识叩响时代之问
“哲学专业的学子很多时候都在‘埋头苦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抬头看路’、走出课堂,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时代之问。”实践团指导教师徐慈华如此说道。
田间地头、基层一线,脱离了书本的哲学学子,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更加现实的力量。
从坐在台下的青年大学生到走上讲台的老师,从“我学到的思维是怎么样的”到“我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哲学学子们完成了“从所学到所用”的转换。实践团的同学们从教育的接收者转变为教育的传授者,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进一步地认识自我、扎实专业、成就价值。
哲学学院一直坚持打造实践育人的新范式,让社会实践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儿童思维入乡村进社区”暑期社会实践至今已有两年的探索,共累积700余儿童参与课程。依托思维教育的基础,团队还积极开发了诚信教育、自然教育、家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休闲教育等多主题课程,发挥着实践育人的强大生命力,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世界的大门。
社会实践结束后,孩子们满怀热情地表示:“等放寒暑假,我还要来参加这样有趣的学习活动”。家长们也纷纷表达了他们的欣慰与期待::“我们衷心希望每年都能迎来这样一支专业且富有爱心的团队,让孩子们拓宽视野、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未来,我们期待儿童思维教育走进更多的乡村与社区,让思维的火花流向更广阔的明天。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