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整活、乐子和赛博梦乡:为什么“抽象文化”越来越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整活、乐子和赛博梦乡:为什么“抽象文化”越来越火?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86201426_121124034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抽象文化”的网络亚文化现象在中国互联网上迅速崛起。从游戏主播的口头禅到全民参与的网络狂欢,这种反传统、反规则的文化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抽象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青年群体中的表现形式,揭示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意义。

戏谑、解构乃至网暴:抽象符码的制造和传播

这一切,还要从互联网更早的取乐圣地说起。

2015年中国游戏直播井喷爆发,“抽象文化”一词就源于游戏主播李赣的口头禅“真是太抽象了!”,经过网络玩家多次的传播和创作,成为了一种互联网亚文化的指代。之所以名为抽象,其意思更接近“荒谬”、不能以现实社会逻辑去理解和评价、不合理、解构严肃等。

最早的抽象文化则来源于主播李赣及其前合伙人孙笑川与粉丝间的骂战,在当时,抽象的精神是“嘴臭”和“娱乐至死”,其内核是青年群体以带有荒诞性质的方式宣泄自身情绪,肆意地嘲弄与戏谑一切。

在拥趸者看来,抽象文化并不是网络暴力,反而是“对社会虚假阴暗现象的鞭笞”,他们认为“真正的抽象文化是我们不再当网络舔狗,不再千篇一律对所谓的美好人设报以赞美”。

由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抽象文化成为一种消解权威、污名偶像、自我降格的亚文化形态,不论是面对权威的官方叙事,还是民间的粉丝团体,其实践者都会进行无差别地抵抗与戏弄。

面对因纯真笑容走红的理塘少年丁真,他们为其附上“电子烟”“不劳而获”“鲜衣怒马少年郎,目不识丁富且贵”的标签,“一眼丁真”“丁真宇宙”“到达世界最高理塘”等无意义的抽象话成为狂欢群体的接头暗号。“蔡徐坤打篮球”更成为当年颇为著名的鬼畜案例,“鸡你太美”“镇坤之宝”“进鸡的巨鲲”等热梗,为冲浪群众提供超出常规、十足发噱的笑料,有赖于互联网世界的强互动性,无意义的狂欢在一种迭代中不断加深。

越能“整活”,越抽象,越有乐子,便越得到追捧。这些旋生旋灭的热词、梗与表情包,看起来零散纷乱,却成为一个令人困惑、充满情绪的谜团。它们以未曾言明的方式告诉我们,或许比“空无一物”更重要的是负载其上的情绪。

当抽象符码实施消解(营造娱乐氛围)、转化(图文交织的文本呈现)、冒犯(用表情符他嘲或自嘲)等话术时,那些指责、不满、失望乃至嘲讽的负面情绪便裹藏在众多符码中,伺机而动,等待被解码。

青年们将这种令人费解的形式凝聚在个人风格中,抒发对所谓“矫揉造作却能窃取大量财富”的憎恶,从而回避社会议题、释缓内卷压力,获得规避权力规则所带来的快感。

可见,透过抽象文化消解严肃、背离主流的现象,能够探寻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一个时代的深层图景。但是,无意义的宣泄与肆无忌惮的相互攻讦,始终不是抽象文化的归宿。

从“亚”到扩张:日渐温和和大众的抽象文化

时至今日,抽象文化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经过多次变革,其定义权已经不在于某个主播或网红,而到了在互联网积极寻求乐子的抽象乐子人手中。

同时,随着以群众注意力驱动的流量算法机制的完善,网络话语权进入一种去中心化的局面。公共议题阐释权逐渐被文化边缘者、草根、非专业人士占领,固定标签、垂域、小众的内容更容易以指数速度进行传播。

在此阶段,抽象文化初始的攻击性与审丑性被剔除,荒诞形式与情绪内核被放大,抽象文化成为青年群体另类的文化价值观:万物皆可抽象化,它可以是热点、图片、视频、人物、游戏、场景......而抽象符码作为青少年网络用户的表意途径,也在二次元群体、网游群体、网红群体、粉丝群体等“新族群”中频繁使用。在去中心化算法生态中,青年人对亚文化包含的各种热梗/迷因/符号/段子进行灵活多元地创造和组装,形成独特的风格与叙事,试图抚平焦虑情绪的褶皱,透露出一丝苦中作乐的心态。

例如,在B站,至今还有UP主在对十年老剧《甄嬛传》进行鬼畜二创。从“皇上未被毒死,转而走上修仙之路反击众人”,到“安陵容以隐藏身份霍格沃茨魔法师反击皇帝”等,通过网友天马行空的“盗猎”与重塑,剧集的世界观和权力关系陡然改变,主要人物的情节结局完全反转。一批又一批甄学家乐此不疲地为《甄嬛传》赋予新的生命力,在共创“甄嬛宇宙”中寻得乐趣。

再如,席卷各大社媒平台的猫meme表情包。猫meme是一种利用猫咪形象来表达社会现象或情绪的抽象文化代表。几只神态各异的小猫,几段情绪鲜明的bgm,几句简短的文字说明,就能串联起一个2-5分钟的极具戏剧性的故事。那些学业的压力、职场的委屈、人际的扭捏,都套上猫咪的壳子进行戏谑表达,生活的苦难似乎被一种柔和的力量消解,在情感共振中荡漾出一圈圈涟漪。

最近,一种名叫“偷感”的概念也悄然流行起来。不同于“偷”原本的贬义色彩,“偷感”隐含着社交状态中的不安全感,大多“偷感人”将此作为自我保护的隐形斗篷、自我实现的秘密花园和努力羞耻症的心理防御,从而偷偷努力,默默耕耘。

除此之外,i人和e人,淡人和浓人,发疯文学和嘴替文学,年轻人从未像今天这样乐此不疲地为自己“贴标签”,以此展示和剖析自我内心世界。在一次次带有幽默感的自嘲背后,似乎都是渴望着被接纳和理解的呼喊。

表面上看,这些亚文化符号的快闪组装、荒谬戏仿、揶揄反讽,正在创造一些无意义的、让人发笑的、有些疯魔的东西。但此时抽象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愤怒并没有一味指向对任何事物的反抗,而是用荒诞但不恶俗的幽默形式对社会现象进行解构,并满足地停留在“整活”后的乐趣中。

笑声过后:现实生活该落脚何处?

在一场场造梗热潮中,折射出的是后现代社会与大众文化的语境、泛娱乐化的网络文化发展倾向以及当代社会成员个体精神的空虚,种种社会、历史、个体的原因, 都成为抽象文化现象的催化剂。

在盗猎文本、复制迷因的循环往复中,笑声出现,又匆促地消散,笑料被抽象化,再抽象化,直至彻底的意义虚无。人们下一秒就能找到更有兴趣的乐子,并将上一个梗抛诸脑后。在“无梗不欢”的氛围下,日常表达逐渐淹没在简单粗暴的词汇里,随之而来的便是文字失语、泛娱乐化、严肃事件的荒诞解读等。

人们发笑,以为能在现实之外寻得自由呼吸、解构生活的梦乡,实际上,生活从未因此改变。

因此,抽象梗可以消磨严肃,却始终不能逃避现实。而青年如何在网络热梗的传播和狂欢中保持冷静理智的头脑,在积极对话中实现融合共通,仍需在真实的生活体悟中不断试探和摸索。

参考文献

[1]汤雪灏.话语争夺、意见表达与网络狂欢——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抽象”文化透视[J].天府新论,2020(05):143-152.

[2]汪振军,陈梦.网络“抽象话”的话语分析及文化反思[J].新闻与传播评论,2022,75(03):100-109.

[3]传媒1号:这届网友,上头「抽象文化」.

[4]刺猬公社:新晋顶流“完颜慧德”:如何成就了互联网的“造梗狂欢”?

[5]海螺Caracoles:赛博时代的笑:完颜慧德、抽象文化与丑角的诞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