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乡土会有答案:他在甘肃支教,种梦生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乡土会有答案:他在甘肃支教,种梦生光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5355274_121124294

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威戎镇中心小学,美丽中国2023级项目老师邓斌用他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仅克服了教学设施有限的困难,还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


邓斌老师的课堂上

相信乡土里的希望

支教之初,教学设施的有限为邓斌的科学课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邓斌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开始收集塑料瓶自制实验器材,尽可能通过互动教具和小实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他还敏锐察觉到了西北自然环境的特点。由于邓斌毕业于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他的专业是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他发现这里有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气候。静宁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苹果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尤其在金秋十月,苹果正当丰收。果香飘散间,邓斌还感受着当地人的热情。在亲身感受过秦腔和社火之后,邓斌看到了西北文化的底色,并深深地被这些质朴而坚韧的力量打动着。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这片土地的需要相结合,为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邓斌老师课堂上的学生们

很快,邓斌便有了新的想法。由于专业优势,他在大学期间积累下了不少带领青少年进行户外探险的经验。

他知道,乡村的孩子们本就成长在大自然中,他们生来就对周遭的一切有着敏锐的嗅觉。只要给他们一定专业的指导,成果必定卓著。更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态度。

想到这,邓斌十分兴奋,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构想传达给了队友以及项目主管。很快,他的项目活动设计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第一个学期,邓斌一边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一边积极筹备他的户外自然课堂。

不仅如此,他还联系到同届的近100位美丽中国支教老师,大家一同成立起美丽中国的自然教育共学社。大家集思广益,这个计划也越来越完备、越来越可行。


在自然科学社团,邓斌老师带领孩子们活动

谁会不喜欢这样的自然课呢?

到了第二学期,邓斌正式开始了自然教育课堂。正值冬季,他带学生从收集种子入手,引导大家主动联系、探索自然中的一切事物。

让他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热情异常高涨。尤其走向户外时,乡村孩子超强的观察能力迅速转化成了学习动力,稍加引导,他们便会主动提出各种各样的有趣的问题,一个问题就变成一个课题。

如此一来,邓斌的思路更加开阔。他告诉孩子们,任何跟自然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被提出来,也随时都可以找到他进行提问、探讨。也如他设想,没有孩子不喜欢这样生动的自然课堂。



乡村孩子的户外自然科学课

一段时间后,邓斌做的工作开始被更多人看到,受到好评的同时,也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建议:如果能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系统整合,效果会不会更好?

邓斌茅塞顿开,他有了一个更大的计划。他意识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方式不应该只存在于科学课,他想由点及面地影响学生们爱上学习。

在队友们的帮助下,邓斌迅速掌握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的要领,他发现自然科学是一个将语、数、英等多门课程链接在一起的媒介。尽管准备复杂而琐碎,但是他十分愿意担起这个责任。

于是,邓斌搜集了解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评价方式,再把其中有联系的部分整理出来,这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一个知识点,也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邓斌老师整理的多学科目标联系

当时三年级的学生正在学习一篇关于独角仙的课文,孩子们从来没见过这种昆虫。碰巧邓斌正在带一些学生养独角仙,于是他就将语文、科学、劳动三门学科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带着孩子们触摸幼虫,观察和记录独角仙的成长情况,孩子们通过一节课收获了双倍的知识和快乐。

不仅如此,邓斌还会在社团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设定多种项目式目标,比如建立自然标本空间,把“大自然的馈赠”变成各种精巧的手工。他鼓励大家走向户外,充分利用乡村的动植物资源,不断观察、搜集,让学习变成一件日常趣事。


邓斌老师指导孩子们制作非遗花草纸

最开始,邓斌的自然科学社团只有十几名成员。一个月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找到他询问动植物相关的知识。而到这学期开学的时候,全校120名学生几乎都想报名参加他的自然科学社团。

看到孩子们越来越乐于分享和沟通的积极改变,校长特别在校园内,为邓斌和孩子们找了一块田地,让他们有更多空间去发挥想象,去施展所学。


邓斌老师和孩子们在校园的田地里种植草药

邓斌说,不同植物所需要的生长环境不同,在种植的时候孩子们还是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种子最终没能发芽。但是局面已经发生改变,孩子们心中饱含希望,没有什么能比他们对乡土的热爱更有生命力。

他们跨越的不只是学科

来到支教的第二年,邓斌已经计划好如何继续带领学生向外探索,有了之前的经验,他更有信心要为这片土地带来一些改变。他说,只要孩子们参与,就会有记忆,就会更加认可自己的家乡。

这就是邓斌的脚踏实地,他会告诉孩子们科学无关分数和对错,他所做的一直都是教人学会认可和接纳自己。

邓斌说,一个活动,一个项目,只要涉及自然,只要能结合乡土,他都会尽自己所能为学生设计各类课程和活动。每逢节日,他会特别定制出一些主题活动。比如做香囊、包粽子等等,他希望对于孩子,这就是专属的文化记忆。当村里的槐花熟了,他就带着学生一起采摘,边玩边品尝,边学习知识。

毫无疑问,邓斌的支教方式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带领孩子们跨越的也不只是学科。

或许,这些孩子未来会选择走出乡村,去到繁华的都市,但无论如何,他们心中永远会存在一个关于乡土的记忆,他们之中必定会有人像邓斌一样,心系乡村,用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尽一份力。


邓斌老师与孩子们展示制作完成的植物标本

新的学期里,邓斌期待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让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不断探索、实践,用心耕耘每一寸土地,相信乡土自然会有答案。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