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一座展现千年陶瓷文化的艺术殿堂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一座展现千年陶瓷文化的艺术殿堂
御窑博物馆是一座专门展示御窑瓷器和制作工艺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珍贵御窑瓷器,展示了御窑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瑶里制瓷业的兴衰
什么古代瑶里制瓷业非常兴盛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瓷器烧造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首先要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其次要有水源,利用水力粉碎瓷石;第三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供烧窑所用,这三者缺一不可。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瓷石,虽经数百年开采,至今仍蕴藏丰富。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水流湍急,终年不息,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瑶里境内崇山峻岭,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高达82.3%,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正因为具备了以上这些相当理想的自然条件,所以窑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了几个世纪。
那么后来它又是怎么衰落的呢?瑶里明朝以前的制瓷业一直依赖的是瓷石和麻仓土,麻仓土就是古代麻仓出产的高岭土,在高岭景区的游览过程中我已经给大家介绍过。到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6世纪20年代),麻仓土逐渐枯竭,瑶里的制瓷原料极度缺乏,于是慢慢走向衰落。瓷工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投奔景德镇各大窑场。到明朝末年,瑶里又转而生产起单一的釉石加工。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瑶里深厚的陶瓷文化,在做好古窑址保护的基础上,瑶里开发和建起了一批富有陶瓷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复原了瑶里釉果手工作坊、陶瓷手工作坊、龙窑遗址、水碓小世界等陶瓷文化遗址,让每一位来到瑶里的游客通过玩泥巴,参与和体验陶瓷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亲身领略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景德镇的城市结构与陶瓷产业
景德镇“因窑而生,因瓷而盛”, 人们远道而来,依山而建、择水而居,终生的劳作就是建窑做瓷。瓷窑、作坊、居住三位一体构成了城市的基本单元,城市的雏形和结构也因此诞生。一条条狭窄的里弄连接着私家民窑沿东西向布置,径直走向昌江,几条城市的主街平行于昌江沿南北布置,将市场连在一起。这样的城市结构不仅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生存方式,也是城市对湿热气候的智慧反映。
御窑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御窑博物馆是一座专门展示御窑瓷器和制作工艺的博物馆。这里收藏了大量的珍贵御窑瓷器,展示了御窑瓷器的精湛工艺和艺术价值。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皇家瓷厂遗存,从明清两代的皇家御窑,到“江西瓷业公司”、再到这些年新建成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数百年中,御窑厂几经变迁。在近三十年的考古中,随着明清御窑厂遗址的不断发掘以及出土文物的不断积累,很多有代表性的陶瓷文物标本在1989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成立不久后设立的龙珠阁内已经展陈不下。2020年10月,御窑博物馆建成。御窑博物馆库藏着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考古修复的元、明、清官窑落选贡品瓷1470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21件(套)。
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第一所官窑———浮梁瓷局,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应当说,这便是景德镇御窑厂的萌芽。明朝开国之初就在原浮梁瓷局的基础上建立了御窑厂,以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最为出色,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自洪武朝,历永乐龙纹瓷、宣德青花、成化斗彩、康熙文房瓷至雍正粉彩,景德镇一直是专为皇宫内院制瓷的御窑厂,荟萃着全中国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
景德镇御窑厂自明初设立以来,延续明、清两代,明清27位皇帝的瓷器供给都是来自这里。专门为皇帝烧造御瓷长达542年。历时600余年的御窑厂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最精湛的技艺,最精细的原料,最充足资金,烧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
御窑博物馆的建筑特色
博物馆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教授操刀,运用了造型朴实、简约又极富视觉感染力建筑形态,对称美学与东方古典美学的融合奠定了艺术的基石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外观灵感来自于景德镇传统龙窑,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而是复杂的双曲面,不规则的排列显现出一种建筑的跳跃之美,通过各个砖拱结构的之间的错落疏密,达到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借光"效果。2021年获得"建筑界的奥斯卡奖"一一美国 Architizer A + Awards "文化﹣博物馆"类别的评委奖。
御窑博物馆由八个大小不一、体量各异的线状砖拱形结构组成,沿南北长向布置,它们若即若离,有实有虚,以谦逊的态度和恰当的尺度植入复杂的地段之中。其建筑的形式源于当地传统柴窑的启发,与罗马时期的拱券截然不同,它不是简单的几何形,而是复杂的双曲面,具有强烈的东方拱券的特征。建造过程中不用脚手架,而是利用砖的收缝错位,借助重力完成的。
博物馆建筑分为地上、地下两层,门厅位于地上层。这样的布置不仅仅会让人们在走向它时感到体量的亲和感、感受到它的尺度并与城市中现存的建筑保持接近,更重要的是人们进入它的空间体验与过去工匠在此劳作烧瓷的体验十分类似。
博物馆外部环境
博物馆外面的御窑遗址公园,绿荫环绕,景色秀美,绿茵茵的大草坪上矗立着景德镇地标"龙珠阁"。"龙珠阁"始建于唐,称聚珠亭;修葺于宋,称中亭;明洪武二年,以珠山为中心建御器厂,并置官署监督"贡瓷"的烧造等事务。明天顺重建,改称朝天阁;明成化称冰立堂;明万历改建,称环翠亭。清将珠山御器厂改为"珠山御窑厂",清雍正改称文昌阁。1925年重建,定名"龙珠阁"。1987-1990年仿明宫廷建筑二次重建,采用明四暗七的结构,高34.5米。大门横额匾由启功先生书"龙珠阁"三个字。龙珠阁黄瓦红墙,重檐飞翘,秀丽端庄,气势恢宏,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当人们漫步御窑遗址公园,穿越在绿荫下,行走在沙沙作响的碎石地面上,跨越平静的水面之上、缓步进入门厅。向左行,人们将穿越一系列尺度大小略有变化、时而室内时而室外的拱体结构空间,穿越明代的遗迹和丰富的下沉院落,开启了窑、瓷、人同源的博物馆经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