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炎黄部落,到14亿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从炎黄部落,到14亿的人口大国,中国的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
中国的人口数量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几千年前,我们还只是个数以千计的小部落。那么我国历代人口是如何变化的呢?本文将从史前时代到现代,以历史发展顺序向大家介绍我国的人口演变。
史前时代
史前时代处于人类发展初级阶段,由于史料记载甚少,故无法确定具体的人口数量。不过从近些年的考古发现来看,(例如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遗址)可以推测出史前时代的生产力低下、气温幅度变化大,卫生医疗条件糟糕,所以人口规模较小,大多以部落为单位,例如炎黄、尧舜等都是史前著名的部落领袖。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史前时代的末期阶段就出现了以王城为单位的大聚居。尤其是夏、商、周三朝政权的建立,人口规模逐渐增大。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周朝沿袭,但人口主要是纳税人,而当时逃税十分严重,所以人口数据不够真实。
春秋战国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但农业发展飞速,且各诸侯国相互制衡,所以人口增长较为稳定。据记载,公元前230年,各诸侯国人口数共计约3000万,此后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秦汉时期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国,之后又不断扩张领土,人口数量逐年增长。然而秦末相继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到处尸横遍野。据《史记》载:“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汉太祖元年(前202)汉朝初年人口约1650万。后来由于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发展,到了元光六年(前129),全国人口已达到3600万。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景象。
然而西汉后期,外戚王莽篡权。虽然他力行改革,但不得要领,倒行逆施,最终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绿林、赤眉纷纷起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史载天风五年(17),全国共有5600万人,可到了建武元年(25)全国人口仅有2800万人。不过在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下,社会发展回到正轨,人口得以恢复,至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全国人口数约5500万。
东汉末年至隋朝
自东汉末黄巾之乱开始,我国进入了一个瘟疫、战争频繁的祸乱时期。当时全国的人口数量与分布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黄河流域屡遭战争,到处哀鸿遍野,人们不得不外迁逃离。到蜀汉灭亡时,人口的数量已骤减到820万人左右。此后各朝代的人口此消彼长,直到隋文帝一统中原方才复苏。开皇九年(598),隋文帝清查北周隐漏户口,统计出我国共有4000万人。
唐朝
众所周知隋炀帝荒淫无道,引得无数英雄好汉起兵反抗,最终李渊脱颖而出,统一中原,建立大唐。由于唐朝经济、政治、文化与外交都十分发达,所以人口众多。史料上记载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人口达52919309人,不过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有大量人口、户口被瞒报、少报,实际这一年的人口有1300万户到1400万户,人数约在6900万—7500万人之间。
宋、辽、金、元、明时期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实力衰退,人口随之减少。经过五代十国的战乱,宋太宗赵匡胤灭北汉,建宋朝,实现小统一,在一系列调整后全国人口有所恢复。然而由于宋朝军事薄弱,逐渐形成了宋、金、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时,宋、金、西夏三国总人口大约达到1亿3600万人。后来蒙古军后来者居上,先后攻灭金、宋,建立元朝。长期的战争使得户口凋零,经济萧条,尤其是元军总是一言不合地屠城,当时人口骤减到7000多万。好在后来元朝不断扩张,人口有所增长。
明清时期但是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由于大规模的灾荒、疾病与瘟疫屡屡发生,红巾军爆发起义,这一期间造成大量地人口死亡。明朝建立并逐步统一全国后,明太祖洪武年间的休养生息使得全国的农业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再加上洪武年间大规模地移民,一方面填充了淮河以北和四川地区的人口空缺,另一方面大力垦荒使得人口稳定成长。
明末清初四十余年期间,战争频繁、瘟疫、灾荒又接连发生,人口数量急降。至康熙初年,社会才得以稳定,生产力普遍恢复,直到清末人口都呈增长趋势,达4亿多人。
清末到中华民国期间
内忧外患,战争不断、人口增长缓慢,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人口减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数量稳步上升。而这一特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的进步和政治稳定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