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萧山家长做了很多年的这项工作,有学校却发倡议说“NO”!
取消!萧山家长做了很多年的这项工作,有学校却发倡议说“NO”!
每学期开学,包书皮都会成为朋友圈刷屏的热点。这学期,新街小学做了一个不一样的决定——启动“不包书皮”保护行动,建议学生都不包书皮。
为什么会发布这样的建议?
原来,在上学期,新街小学向部分学生和家长进行了一个调查。
有90%的孩子会在学期初给新书包上书皮。而其中有近35%的孩子表示,虽然包了书皮,但是书本还是会有破损。
究其原因,孩子们写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如翻书速度过快,书角容易受到拉扯,进而出现折角、撕裂等破损情况;在使用橡皮擦时用力过猛,擦破了书页,尤其是在纸质较薄的书本上;在喝水过程中,不小心将水滴到书本上;还有写字时手肘压折书页、书包里太挤等等。
“我们能看到,虽然包书皮可以保护书本,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孩子们养成爱护书籍的习惯,让‘爱书爱知识’成为浸润心灵的自觉行为。”新街小学校长俞雅萍道出了行动背后的含义。
为此,在活动启动后,新街小学各班班主任围绕“不包书皮”主题,开设了形式多样的班会课。三年级陈丽萍老师,就从鲁迅爱书的故事切入,让学生从小习惯的改变开始,形成爱护书本的意识。
学校德育处还发起了“爱书护书小秘诀”征集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将爱护书籍的习惯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向学生们发放了倡议书,宣传轻拿轻放、分类整理、定期清洁等爱书护书的小妙招。
“学期中期,我们还会推出一项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如何修复书本,比如书籍破掉了,怎么来粘贴它更好看;期末,我们还会评比‘爱书小卫士’,让孩子们将没包书皮的书本和自己原先包了的进行比较,看看是不是不包书皮,也可以保护好书本。”俞雅萍说,同时,这也是一次环保行动,是学校“书包减负”行动的一个延伸。
在调查中,新街小学也发现,大多数孩子用的都是塑料书皮。受“喜爱”的原因,一是防水,二是因为透明的更容易辨认书本。但从环保角度考虑,塑料书皮的大量使用对环境来说却是一种“破坏”。
看着自己没包书皮的课本,六年级的陈善美还有一些不适应,她表示,自己现在从书包里拿书都是小心翼翼的。“书本和我们朝夕相处,就像朋友一样,不包书皮更加提醒我们要爱护书本。”陈善美说,特别是通过班队课了解到塑料书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自己更加支持参与这项行动。
用“小习惯”撬动“大教育”,新街小学将持续通过“不包书皮”这一微创新,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评论:包书皮是一种爱书的“传统”却不是“必需”
包书皮是一种“传统”。
追溯往昔,从古时雅致的书衣,到老一辈的牛皮纸、报纸、挂历纸,以及后来样式繁多的薄膜书套,再到如今的自粘书膜、奶皮书套、果冻书皮,形式与款式不断推陈出新。在这变化的表象之下,始终不变的,是中国人的那颗爱书之心。
不过,近些年,关于包书皮的争议却多了起来。每至开学前夕,“包不包书皮”的讨论总会成为热门话题。
曾有报道称,全国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用掉19.4亿张塑料书皮,庞大的数字背后是不可逆转的塑料污染和健康危害。还有家长反映,现在的课本数量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包书皮成了一种任务,“让人包到心累”。当然,市场上那些设计“花头繁多”、价格 “日益高涨”的书皮,也让家长在经济上感到了不小的压力。
书皮要不要包、能不能包,其实都行。
包书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孩子们能够通过亲手劳动,增强对书本的重视。当他们小心翼翼地为自己的书本穿上“新衣”,那份亲手创造的成就感会增加他们对书本的爱护。但若是家长全部代劳,孩子没有丝毫的参与,就缺乏了“包书皮”的意义,失去了宝贵的亲子互动和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也让这个开学前的传统保留项目变了味。
不包书皮,同样是可行的选择。包书皮只是爱书的其中一种方式,它不是必需的。正如新街小学所倡导的一样,可以引导孩子养成看书时轻拿轻放、不在吃东西的时候看书、看完书放回原处不乱扔等习惯。用“小习惯”撬动“大教育”,让孩子们真正从心底、从日常养成爱书、爱学的习惯和理念。
爱书,是人类文明传承中最温暖的脉络。新学期已开始,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爱书、爱读书、读好书。让书香弥漫在成长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本文原文来自萧山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