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财阀家族也防不住的身份盗窃犯!身份信息泄露如何影响个体?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财阀家族也防不住的身份盗窃犯!身份信息泄露如何影响个体?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106164

身份盗窃是当今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热播韩剧《眼泪女王》中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身份盗窃不仅影响普通民众,即使是财阀家族也难以幸免。本文将探讨身份盗窃的定义、影响以及不同社会阶层对此问题的反应。


图源:《眼泪女王》

防不胜防的身份盗窃问题

当你站在自动取款机前准备提取现金时,突然发现账户余额锐减,或是在查阅信用报告时,发现不明查询或陌生账户,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都指向了一个可能的事实——你的身份被盗用了。

身份盗窃是指某人以欺诈手段获取并使用他人个人数据的行为。这类犯罪活动涉及盗用他人身份识别材料,如驾照、信用卡、社会安全卡等,以及采用虚构身份进行非法活动。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以及新金融、新机构行业(如网上银行、信用信息、电子商务纪录)的发展,身份盗窃与新型犯罪之间的关联愈发紧密。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成年人的身份盗窃年受害率高达5%,甚至有人估计这一数字高达20%。

身份盗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犯罪问题”。它与暴力无关,且通常不会直接涉及巨额金钱的损失。然而,其潜在影响却不容忽视。信用报告的错误可能导致信贷决策失误,数字犯罪记录的错误可能损害个人就业和信誉,政府数据库的错误可能使个人无法享受公共福利,租户筛选报告的错误可能阻碍个人获取住房......这些种种后果,无不体现着身份盗窃对个人安全感带来的巨大冲击。

身份盗窃的受害者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与金钱去恢复被盗用的身份信息,更要承受因个人权益受损而带来的安全感缺失和心理创伤。此外,社会不平等因素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安全感,而应对这种冲击的努力,往往又会加剧经济不平等现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身份盗窃如何影响不安全感

物质不安全感和信任危机

身份盗窃给个人带来的不安全感源于物质层面的困扰和信任的崩塌。

从物质层面看,身份被盗可能导致个人经济资源的剧烈波动,使得原本简单的支付账单、满足基本需求等日常活动变得异常困难。受害者不仅要承受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常常需要应对额外费用、债务困扰、信用记录错误以及金融资源申请遭拒等一系列棘手问题。个人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还会因此产生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不知道如何维持生计、保障基本需求。

身份盗窃事件还会破坏个人对他人、组织或系统的信任基础,加剧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在人际关系层面,身份盗窃可能导致个人对亲友的信任破裂,让人开始怀疑任何人都有可能利用个人数据进行不法行为。在组织层面,身份盗窃事件往往让受害者对相关组织产生严重怀疑,他们可能将受害的责任归咎于组织的不作为或疏忽,进而选择更换银行或放弃使用某些金融工具。而在系统性层面,身份盗窃不仅动摇了人们对个体和组织的信任,还影响了对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信心。受害者开始认识到,制度化的数据交换使得个人数据变得易于盗用,数字基础设施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担忧。同时,不同方面的信任危机并非孤立存在,许多人可能同时经历着多种信任危机。

不安全感的感知进而深刻影响着人们应对意外事件的方式。当个人感受到不确定性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措施来稳定这种不可预测性,力求最小化潜在风险。这些行动可能体现了个人对责任的归因,也可能反映出他们对他人信任的重新建立。例如,身份盗窃后,人际不信任可能促使受害者重新评估与他人的关系;组织不信任可能推动受害者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尽职调查;而系统性不信任则可能引发对更广泛政策变革的倡导。

社会不平等与不安全感

个体的财务观念及其对应的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在社会不平等结构中的位置所决定的。尽管身份盗窃对所有群体都会造成经济损失,但阶级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个体对物质波动的感受以及相应的不安全感。

经济资源在应对身份盗窃带来的物质困境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拥有经济特权的个体,能够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从容地应对账单支付、债务问题,甚至雇佣私人律师来处理复杂的法律纠纷。因此,他们所体验到的不安全感,更多地聚焦于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保持,如担心无法购买新房等生活目标的实现。

相较之下,低收入个体在遭遇身份盗窃时,面临的往往是更为紧迫的生存问题,如账单支付、稳定就业以及住房保障等。一旦他们的银行账户被冻结或工资被扣发,生活便可能陷入绝境。特别是那些依赖劳动所得税抵免来减轻债务、维持日常开销的低收入者,失去或等待这笔收入,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社会不平等也深刻地影响着身份盗窃对信任感的冲击。低收入的群体在经历身份盗窃后,往往比其他社会阶层更加怀疑自己的社交网络。他们不仅要防备陌生人的侵害,还要警惕来自家人、朋友或熟人的背叛。而组织不信任则在享有特权的个体中更为普遍。这表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通过不同的不信任途径,最终导致了不安全感的产生。

为了应对身份盗窃带来的威胁,个体普遍采取了数据保护措施,但不同群体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低收入群体更倾向于减少人际联系和非正式支持,以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伤害。而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群体则更倾向于要求组织提供更全面的保障,甚至与不信任的组织进行信息共享谈判,以维护自身的财务安全。这些差异清晰反映了不同群体在面对身份盗窃时的不同需求和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已然成为个体经济利益的重要防线。任何微小的系统故障,都可能如同推倒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给个人乃至整个组织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

个人信息的安全和身份的保护绝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体层面的安全问题,而是一个深植于社会网络、组织体系,乃至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和技术系统的复杂议题。个人信息被窃取的威胁将持续存在,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保持警惕,积极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同时,我们也期待社会能给予个人信息更多的保障,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Brensinger, J. (2023). Identity Theft, Trust Breaches, and the Production of Economic Insecurit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8(5), 844-871.

[2]Pastrikos, C. (2003). Identity theft statutes: Which will protect Americans the most. Alb. L. Rev., 67, 1137.

[3]亨利·庞特,彭新林,高晴. 身份盗窃:有限理性、研究与对策 [J]. 刑法论丛, 2018, 56 (04): 594-603.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