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大研究:大湾区青年参与心理健康大使计划后情绪问题显著减少
岭大研究:大湾区青年参与心理健康大使计划后情绪问题显著减少
岭南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的一项持续性调查显示,参与心理健康大使计划的大湾区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有显著改善。研究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发现参与者在活动后的抗逆力、亲社会行为以及成长思维均显著提升,负面心理健康症状如抑郁、焦虑等情绪则减少。
岭南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联益应用心理学讲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咨询及辅导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萧爱铃教授(前排右三)、和富李宗德咨询及辅导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怡教授(前排右四)及研究团队与“心理健康大使计划”参加者交流,了解他们参与计划后的感想。
完成培训的心理健康大使展示其服务计划,运用所学协助同辈及社区人士提升心理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为提升大湾区大专院校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岭南大学(岭大)心理学系过去五年进行了一项持续性的调查研究。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抗逆力、掌握心理学知识和基本辅导技巧,并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此类介入性的心理健康大使计划对青年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
岭大心理学系“和富李宗德咨询及辅导心理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自2020年初开展“心理健康大使计划”至今五年间,已成功从香港扩展至中山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南方科技大学等多所大湾区院校,以及巴基斯坦管理科技大学等,招募合共598位,平均年龄为22.9岁的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大使计划”。参与者须完成八节共12小时的线上及线下心理健康教学课程,涵盖六大主题——压力应对策略、成长心态、抗逆力、感恩、基础辅导技巧,以及生理学。
在每轮培训中,研究团队采用严谨的实证方法,通过前测及后测问卷,对比参与培训和没有参加计划的学生的不同变化。研究数据显示,完成培训的学生相比对照组,在各项心理健康指标均有明显进步——抗逆力提升11%至15%,显示他们更能应对压力;成长思维改善9%至19%,反映更强的自我接纳及发展潜力;亲社会行为增加6%至8%,体现更愿意帮助他人;公民参与度提升6%至15%,展示更积极投入社区服务。最新一轮于2024年12月完成的培训研究中,参加者除了上述改善外,在整体健康状况、辅导自我效能和生活掌控能力方面,亦有显著进步。研究更发现参加者的睡眠质量和情绪管理均有所改善,进一步印证计划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研究团队表示,最令人鼓舞的是这些改变能持续带来社区效益。追踪研究发现,在完成培训六个月后,逾九成(93%)参与者表示,他们有持续在社区中帮助他人,当中三成人(31%)表示曾帮助6至15人,一成人(12%)更表示曾帮助超过15人,累计通过涟漪效应的受助人已超过2,200人。
领导是次研究的岭大心理学系系主任、联益应用心理学讲座教授兼和富李宗德咨询及辅导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萧爱铃教授表示,是次持续性研究对促进大湾区青年的全人发展有重要作用。她表示:“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年轻人长期在家中上网课,甚至依赖社交媒体沟通,失去了人际互动,在‘后疫情’时期对社交适应容易感到压力和焦虑。岭大的研究结果发现,同学参与研究计划后,心理健康状况得到全方位提升——增强亲社会行为有助培养社区意识、同情心和同理心;增强抗逆力是抵御压力和逆境的保护因素;而成长思维的改善则能增强学生面对改变的信心和适应力。这些能力使青年人实践‘助人自助’,有效协助同辈适应转变、建立抗逆力,形成良性的涟漪效应,进一步推动社区整体心理健康的改善。”
目前岭大心理学系已与多所院校深度合作,其中320位参加研究计划的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大使”,在校园内推广心理健康的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社区服务中,通过朋辈辅导、社区外展活动等多样化形式,推动大湾区的社区心理健康发展。有关计划将于今年进一步拓展至其他大湾区及海外高等院校,现诚邀有感兴趣参与计划的大学与研究团队联系,以发展更紧密的跨区域合作网络。
本文原文来自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