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5位“大体老师” 感恩他们的另一种存在
送别5位“大体老师” 感恩他们的另一种存在
“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走进学校的人体科学馆,伟大思想家恩格斯的这句名言就映入眼帘。
对于医学生来说,除了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的老师外,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用于解剖的遗体标本,也被医学界尊称为“大体老师”或“无言良师”,他们是人的生命不一样的延续。如果没有“无言良师”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医学的发展。
献花、鞠躬、默哀、宣誓……3月23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学生活动中心举行了遗体(器官)捐献者感恩追思会。这是学校《局部解剖学》课程每年开课前都会举行的一场特殊的生命文化教育仪式。
校党委委员、宣传部(教师工作部)部长李军红,温州市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副会长王萧枫,校团委、基础医学院相关负责人,5名遗体捐献者的家属及1000多名医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以本无用之躯,尽最后有用之力”“原来死亡可以不是终点,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越活着本身”……同学们介绍了遗体捐献者生平事迹,通过演唱、诗朗诵等方式表达对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感恩之情。
现场气氛肃穆,师生们手捧鲜花,缓步走向遗体捐献者的纪念桩,鞠躬默哀,表达对遗体捐献者无私奉献的缅怀和敬意。
人体科学馆内,举行了5位“大体老师”骨灰归还仪式。
这次送别的5位“大体老师”中,有一对夫妻叫顾润德和唐莲芬,他们相继于2020年和2021年去世,是温州第一例成功捐献角膜和遗体的夫妇。而遗体捐献的想法来自于他们的儿子——温医大93届校友顾永斌。早在十多年前,顾永斌就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
谈及父母,顾永斌多次哽咽。在他的描述里,父母都是很淳朴的工人,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与信任。父母生前,顾永斌动员他们和自己一起参加器官和遗体捐献,用于临床研究和医学教学,以挽救他人的生命,父母都表示了支持。但也有无法迈过心理隔阂的亲友不理解他们的行为,顾永斌回忆道:“当时来自母亲那边的亲属反对声音比较大,毕竟在中国‘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之下,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顾永斌毕业后一直从医,对遗体捐献事业颇有感触,回忆起自己读书时,当时30多人共用一具“大体老师”,上手的机会也不多,他说:“医学发展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我的能力有限,捐献遗体也算我们为医疗事业发展作的一点贡献。”
“大体老师”吴岩友的女儿带着一家三口特意从杭州赶来,“我当时接到电话说学校要举办这么一个仪式,觉得很有意义。”吴岩友生前答应了当地红十字会要捐献遗体,但由于疫情原因一直没有签订志愿捐献的表格。据女儿回忆:“父亲生前对这个事情很坚持,一直强调已经答应的事情不能轻易改变。”在吴岩友的坚持下,女儿陪他一起去红十字会补签了协议,办理好手续,完成他的心愿。虽然在捐献的当天,也遭到前来送别一些亲属的质疑,但经过解释,大家也都表示了理解。“今天我特意把我的女儿也带过来了,虽然她还在上小学二年级,对这些事情比较懵懂,但是这份精神一定要传承给孩子。”
浙江省红十字温州医科大学遗体接受站于2016年成立,截至今年3月,已接受书面登记244人次,实现捐献115例。温医大人体科学馆副馆长杨新东老师说,目前学校每年都能接收到十几例志愿捐献的遗体,数量在逐步增长,但按照教学实际情况,每年仍需要70余具遗体,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加入到捐献志愿者的行列。
今年是温医大人体科学馆建馆10周年。10年来,学校依托于人体科学馆不断加强和完善志愿遗体捐献接受工作,也不断加强生命科普和医学人文建设。从标本室到人体科学馆的常年建设以及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学校不断发挥人体科学场馆的育人功能,通过“无言良师”向学生传递的仁心大爱,厚植了师生“敬佑生命”的医学人文品格,“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新时代医者精神内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
“云闲忘出岫,落叶喜归根。”就如古人吟诵那般,落叶归根是从古至今扎根于乡土的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希冀。正因如此,遗体捐献者的付出才显得格外珍贵。
我们无限缅怀每一位为医疗事业无私捐躯的“大体老师”,感谢他们的另一种存在。
温医大“大体老师”名单
感谢“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
您的贡献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徐启荣、陈纪光、陈建新、姜学峰、彭秀兰、陈晓燕、王智勇、邵顺弟、田根源、李敏铭、兰升新、张维聪、贾慧云、兰开清、赖礼清、李建伟、陈光新、郑明晰、厉建阳、戴阿芬、兰岩荣、潘玲燕、董邦献、卞少英、郑文学、俞莉姿、李彬、白兴东、姚礼森、邵松兴、叶芷宸、祝顺芳、朱栩源、翁光宇、滕小玲、周甫光、严瑞秋、徐铭鍖、吴元梅、陈翠茶、唐仕禹、李法旺、陈祝华、缪阿增、梅建生、杨存泓、陈卸连、章克光、徐法土、尤祖恩、林言劝、谭程魁、顾润德、林紫荆、袁凡、郭天喜、吕金桥、吴岩友、张健、唐莲芬、赵焕勋、陈大德、吴志贤、吕子虹、董直梅、傅增良、吴晨晨、徐述仙、胡万雄、周连恭、许正仁、王利华、叶志伟、黄珠龙、李志勇、刘荣苍、杨丰、钱高强、戴光贤、胡俊荣、鲍寿根、田和群、许岳林、施时贵、潘航健、许允沟、黄松林、林金修、黄荣治、沈黎黎、纪玉梅、周志康、郭航君、叶丐蒙、陈秀青、王文武、陆云潭、王彪、李豹铭、黄增朝、钱剑秋、应守富、舒梦仙、覃春来、项琳、陈敬超、方樟海、叶全发、芮红卫、朱卫峰、邓成芬、赵宏、刘胜利、郑书郎、贾思民
上下滑动阅读 向每一位“大体老师”致敬
学生感言
基础医学院 秦豫宁:
“大体老师”带给我的,不仅是人体知识的启蒙,更是一场庄严的生命教育。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用更加郑重的心情对待每一次解剖,珍惜每一次能够在“大体老师”身上操作的机会,不负他们的付出与期望。
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 林昱希:
作为一名人体科学馆的讲解员,我们时常向参观者讲述“无言良师”的故事,来访者深受触动。但在感恩追思会上,面向“无言良师”的家人和千余名医学生讲述他们的生平,一定是最为与众不同的。我坐在捐献者家属的身后,看见他们几度落泪,而我们的同学对“无体老师”和他们的家属也是肃然起敬。我想,缅怀良师,赓续大爱,正是我们举办追思会的意义。
第二临床医学院 陈波:
回想起我的第一节局部解剖课,第一次看到大体老师,充满了紧张和好奇。书上的知识点因为大体老师的呈现而跳出课本,分明的肌肉、交错的血管和神经真切展现在我眼前。无言良师,使医学生得以成长,使医学研究得以进步,使更多的人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这种超越生死的奉献精神,让我感到无比敬佩与震撼。
眼视光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陈宇泉:
追思会让我对“大体老师”生平有了深入了解,他们做出这个选择肯定是克服了自身心理上和家人的压力的。对于让医学生在自己身上进行解剖这件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甚至说很多人都难以接受,也希望大家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感恩“大体老师”的无私付出。
本文原文来自温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