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玉牌赏析
明清两代玉牌赏析
明清两代盛行玉牌饰。据说,玉牌是明末治玉高手陆子冈首创,清代人又称其为“别子”,或作扇坠,或为腰佩。清代玉牌形状多样,纹饰题材丰富,如山水人物、吉祥图案,背面刻诗句或其他铭文钤印,寄托了文人群体对君子高尚品德的追求。
子冈牌
子冈牌,是以明代子冈工坊创始人陆子冈而得名的玉牌世称。陆子冈(又称:陆子刚),为明嘉靖、万历时期苏州著名的玉匠,太仓州人。他琢制的作品中,尤以“子冈佩”最为出名。
明代时期的苏州、北京和扬州为全国三大琢玉中心,苏州尤为突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据史料记载,明代苏州的玉雕高手有贺四、王小溪等人,以陆子冈最为著名,虽区区工匠却“名闻朝野”,其玉雕技艺享称“吴中绝技”。所制玉器,人称“子冈玉”,在当时就为达官贵人所追求,趋之若鹜,当时苏州还将“子冈玉”与同时代唐伯虎的仕女画相提并论。
因陆子冈晚年出家为僧,且无子嗣继承其业,其技艺被专诸巷的玉工弟子自发传承下来。至乾隆一朝,“子冈”已不再是人名,而是演化成玉器的品牌。
清代玉诗句人物佩
白玉,长方形片状,两面纹饰。正面上部阴刻对首夔龙纹,正中透刻一圆孔,可穿系佩挂。下端开光内减地浮雕人物纹、树木纹、云纹和山石纹等。人物倚坛而坐,手中拿一酒杯,正在自饮。佩背面上部刻两条相背夔龙纹,中部方形开光内减地凸刻诗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下钤“子刚”篆书款。此佩玉质白润亮洁,刻工精细,为清代子刚佩中上品。原为清宫旧藏。
此图所绘人物纹为“太白醉酒图”,太白即唐代大诗人李白,此佩诗文正是杜甫《饮中八仙》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酒图”是明清时期玉器上常见的雕刻题材。清代这一题材的玉器作品达到高峰,雕刻也更加精细传神。
清代乾隆·玉子冈牌
清乾隆时期,制作了大量仿“子刚”款的子刚佩。仿制品真假难辨。一般认为,真的子刚佩,尺寸多为一寸或一寸多,仿品则尺寸较大。子刚佩上的诗句与款字多喜用方型篆体。他当时与苏州的一些文人交往很深,尤其是文徵明的侄子文彭。文彭喜欢用方篆。纹饰中水波纹的刻画非常细腻,像微风吹在水面上,线条很细、很柔,且间隔距离相等。
清晚期至民国·玉牌
长5.3公分 宽3.1公分 厚0.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白斑纹。全器作片状长方形,上端浮雕卷云,中间有一小穿,画牌一面作手持灵芝童子站于松树下,另一面有篆书诗文,并有“子”“冈”落款。
清代玉牌饰,是继明代小型玉牌或日子冈牌而发展流行起来的一种佩饰玉器。造型多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比透雕的花形佩稍厚。一般边框较窄,上端浮雕方折角的夔龙或云纹,中央钻一小圆穿。佩面去地很浅,隆起的动物、人物及花卉图案,布局疏朗雅致,制作工艺极细,无一草率败笔之处。器表光洁平滑,多呈现一种温润细腻而又柔和的油脂光泽。清代晚期,玉牌饰造型日趋厚重笨拙,边框加宽,画面复杂繁缛,工艺也日渐粗糙。
清代·白玉翁童诗文佩
清代·玉太平有象牌
长6.6公分 宽4.7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大吉玉牌
长6.0公分 宽3.3公分 厚0.9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牌,方形白玉,面雕“大吉”两字,填朱砂,旁浅雕夔凤纹,顶以黄丝线串一珊瑚珠和缉米珠。
清代·玉雕花牌
长4.9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晚期至民国·玉牌
长5.6公分 宽4.5公分 厚0.5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略有白斑。全器作椭圆形片状,一面浮雕人物,作文士观鹅,另一面则浮雕诗句 。
清晚期至民国·玉牌
长6.0公分 宽4.0公分 厚0.6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灰斑。全器作片状长方形,上端作浮雕两两相对之夔龙,画牌的上方与下方各有一小穿,画牌一面浮雕持矛武将,一面浮雕行草诗款。
清翠玉佩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5.3公分,宽4.84公分,厚0.36公分
绿色玉珮,外型接近长方形。玉珮上方雕饰龙纹,正中浅浮雕「囍」字,下方则雕琢细密的波涛纹為饰。玉牌上方繫红色与粉红色丝穗,并有一珊瑚珠,珊瑚珠表面亦雕「囍」字為饰,可见本器的製作可能与婚礼有关。
清代·巧作牧牛图玉牌
长5.3厘米,宽4厘米,高1.1厘米
青白玉,此器双面,正面主题纹饰为牧人、水牛、坡岸以及松树采用高浮雕,浅浮雕表现粼粼的溪水,层次分明,做工精细,并巧用玉料的两种不同颜色,呈现出一幅生动的乡村风景画。牌背面浅浮雕山水、茅屋。器上方正中有系孔,可供佩带。
清代·翡翠三多九如牌
斋戒牌
清代皇室对于斋戒祭祀甚为重视,雍正年间曾规范斋牌之式,其后依循此制,凡遇祭祀大典斋戒期间,帝王与陪祀人员、文武官员皆于胸前佩戴斋戒牌,以求检束身心,省惕诚肃于礼敬神明及各项典制仪节。
斋戒期间皇帝和陪祀大臣将斋戒牌系于腰上,以随时提醒自己行为的警示牌。凡是祭祀天地等重要祀典之前,皇帝须住宿斋宫,各宫于门额上悬挂斋戒木牌。雍正十年为了更进一步提醒各官员的起居行为,世宗重定斋戒牌的样式和尺寸,谕令各官员佩戴。斋戒牌的大小约在四至九公分之间,通常一面满文,一面汉文,写著「斋戒」二字。
清代·翠玉斋戒牌
全长30公分、牌长5.38公分、牌宽3.84公分、牌厚0.68公分
两面中央各刻「斋戒」及满文斋戒同义字,周琢卍字不断纹锦地,左右饰蝠,上饰囍,下饰团寿。上下繫黄绦,贯饰碧璽、珍珠、红白米珠等。下端饰结子及缀旒苏。
清代·翠玉斋戒牌
全长30.0公分 牌长5.0公分 宽3.8公分 厚0.7公分
两面中央各刻“斋戒”及满文斋戒同义字,周琢卍字不断纹锦地,左右饰蝠,上饰囍,下饰团寿。上下繫黄縧,贯饰碧玺、珍珠、红白米珠等。下端饰结子及缀流苏
清代·粉红碧玺斋戒牌
牌长5.15公分 长31.0公分 宽4.05公分 厚0.8公分
清十八世纪·金珀方形佩
牌长5.9公分,宽4.05公分,厚0.92公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长方形佩,外部作双螭纹框形饰,金珀透明温润,风格古雅。
清代玉牌上的图纹装饰极其丰富多彩,不仅有传统的云龙、花鸟,而且还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故事,诗文书画吉祥图案等。大多正面为图,背面为文,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宁静高雅的艺术情调。
采编:中国玉文化研究会 马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