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古建筑贴金工艺:从历史到工序的全面解读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古建筑贴金工艺:从历史到工序的全面解读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705/00/17796044_1127885962.shtml

贴金是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建筑工艺,通过将极薄的金箔贴附在各种材料表面,不仅起到装饰作用,还具有保护功能。这种工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尤其在皇宫、寺庙等重要建筑中,通过贴金工艺使建筑显得金碧辉煌、富丽堂皇。本文将详细介绍贴金的历史渊源、所需工具以及具体的贴金工序,带您走进这项古老而精妙的手艺。

一、贴金的历史

贴金工艺在我国流传已久,贴金专用材料主要有金、银、铜、铝箔。传统贴金装饰技法是将金箔用竹钳子夹起,贴在有黏性的底子上,一般贴于织物、皮革、纸张、各种器物以及建筑物表面作装饰用。

贴金的底子,用鱼鳔胶水刷一层,这是唐宋的古法;用楮树津液,是关中一带的方法。豆浆黏液、大蒜液、冰糖水都可用。一般在布上用大蒜液,在壁上和木板上用“金胶油”,在线条上用“沥粉”。

沥粉贴金技法,最早见于敦煌莫高窟 263 窟北魏壁画。唐代贴金已普遍,宋代黄金竭乏,素有销禁令。《宋史 . 仁宗记》:“康定元年( 1040 年)八月戊戌,禁以金箔饰佛像”。元、明、清时期,贴金主要用于建筑装饰。《天工开物》:“凡色至于金,为人间华美贵重,故人工成箔而后施之”。

二、贴金的工具

贴金的工具有:金夹子、头发刷、小排笔、金筒子、金帐子、金胶碗、绳落子、剪子等。

三、基本贴金工序

贴金的工序有基本贴金工序和传统贴金工序两种。基本贴金工序是先打金胶,然后贴金,最后用棉花肘齐,即可成活。但要真正不浪费金、贴得好、贴得亮,就需要很好地练习了。

首先要在被贴的工程上,遮起金帐子,就是用布棚在架子上架起来,东西、南北、上下六个面不透一点风,有时遇贴金面太大,金帐子不够用者,也可利用席子封闭,这样贴出的金亮度大、光滑、美观,不至于发生局部片断贴不上的现象。

1. 打金胶

先将金胶油打在一个净碗内,金胶油不像搓油用的那样多。接着用油掩子封严。左手持油碗,右手拿头发刷,刷在要贴金的部位上。打金胶是贴金的基础,金贴得好坏,打金胶起决定性的作用。

2. 贴金

贴金前将青粉擦在手和金夹子上,先用金夹子,从金筒子内夹取出一贴金来,根据要贴金的图案面积大小和线条宽窄,撕成金条,待撕好金后,右手拿金夹子夹住,随手贴在建筑物上,贴金时对缝要严。

3. 扫金

建筑部位面积狭隘,秧角很多,不便于贴金,因此就要用扫金的方法来装饰。俗语说“一贴二肘三扫金”,扫金要先将该处打上金胶油,干至适当程度后,以金筒子将库金或赤金筛成金粉。

4. 扣油

贴好金后,要进行一定修饰,使其更加美观,即扣油。扣油要用同其底色一样的油,用金四周之色以五分的油栓和头发刷蘸上紧贴着金的边缘涂之,将金的毛边不齐的现象压齐。

5. 罩清油

贴金扣油完毕,干燥后,再用新丝头蘸着光油在金的表面上,满搓一道清油。

四、传统古建筑贴金工序

1. 基层处理

先将要贴金的花板、线脚等部位用漆灰嵌补密实、平整,砂磨光滑,用细嫩豆腐或生血料加色涂刷一遍,用旧棉絮收净。

2. 作金脚

也称打金垫,选取优质广漆,漆头要重一些,一般作金脚的广漆配比为棉漆(生漆)1:坯油0.5~0.6为宜,用特制的小漆刷蘸取广漆仔细地将要贴金的花板,线脚等处描涂广漆。

描涂时,要防止花纹或线脚凹处涂漆过多而起皱皮。一般金脚作两遍为宜,但也有作三遍的,其目的是使漆膜肉头丰满饱和。

3. 贴金

在最后一遍金脚作好后,将金箔或铝箔精心敷于金脚上,贴金时,金脚的干燥程度,是一个关键问题,金脚过老,则金箔与金脚局部或全部粘贴不牢;金脚过嫩则表干内不干。

贴金的质量好坏,除金脚的丰满度外,主要还是取决于金脚的老嫩。因此,在施工中要认真观察金脚的干燥程度,因为生漆的干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从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

4. 盖金

贴金干后,在上面涂刷广漆一道,称为'盖金',盖金用的广漆,最好选用漆色金黄的黄皮漆,或者是漆色较浅、肉头厚、底板好的毛坝漆、严州漆等。

盖金用的漆刷,应选用毛细而软的小号漆刷(可用头发自制),涂刷方法与广漆施工相同。

5. 盖金漆

在白方(铝箔)上盖金漆,可事先刷一遍黄色虫胶清漆,在虫胶漆中,加少许铁黄,碱性嫩黄或盐基金黄,目的是使白方呈金黄色,同时又可防止因盖漆时不慎而破坏白方露出金脚,影响质量。

贴金在建筑中的应用例子不胜枚举,今天我们来看看众所周知的故宫的贴金。

太和殿外立面的黄金装饰

太和殿藻井的浑金彩画

贴金,是一种古老的技艺,也是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因为有了历代匠人工艺的精雕细琢和代代传承,才让我们看到了如此绚烂多姿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明。学习传承传统技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