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
谈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考
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量化指标,不仅规范了教学过程,还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发展。然而,随着考试制度的普及,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考试等级设置、目的意义、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等方面,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进行全面分析。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和内容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设四个等级。它不以评价教学为目的,考核内容不是按照学校要求设定,而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划分等级,分别考核。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考试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四级考试与美国教育考试服务处(ETS)技术合作,追踪世界先进水平,按国际规范设计考试。
一级:考核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 考试科目:一级MS Office、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共三个科目。
二级:考核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考试科目:语言程序设计(C、C++、Java、Visual Basic、Delphi)、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Access)共七个科目。
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
四级分为“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和“软件测试工程师”三个类别。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意义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通过十多年的考试实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越来越大,NCRE证书在社会各界的认可度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诸多的用人单位以此来考核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不少院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与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作为学生完成学业的基本要求,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试,对计算机教学质量有了量化的指标,统一了评价的尺度,有利于在同一评价尺度下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也侧面反映了各高校和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励了教师革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等级考试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与单纯的笔试考试不同,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积极性。学生既认真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又注重了实际操作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存在问题
现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上,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有一定的差异。从目前各学校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情况来看,不论是教学大纲或是实验教学内容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等级考试的要求。例如计算机二级考试中的程序设计,这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好多考生都因程序设计题目做错或不会做而未能顺利过关。 而目前各高校所安排的与等级考试相关的课程如VFP程序设计或C语言程序设计的上机实验课时都较少,达不到程序设计训练的目的。
另外,由于逐年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很多高校已经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与毕业证,学位证挂钩的授位方式,导致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导致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降低。
如何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笔者深入查探近几年本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所得分数,其中笔试通过率较高,很多同学都是上机考试没有通过。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实践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起到更大的作用。而目前各大高校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比例不合理,对实践课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应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针对通过率低,一方面考点学校可结合本考点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同时也可以考虑等级考试认证与在校生的学分制教育相结合,可免修相关科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重要性以及对今后就业择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目前,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为今后就业增加砝码,也提高了自身计算机水平。同时,计算机等级考试也促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各高校应该针对自身情况,探索符合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新途径,从而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网站,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官方论坛
- 陈宝明,沈士根,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教学与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5(3)
- 周新丽,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教学的导向,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