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必备】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师培训必备】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1499680_12127598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来保障。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建立对教学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理解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教师需要具备的三大基础性知识与能力: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PCK)。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来保障。
从教师培训角度而言(尤其是新教师),
要想建立对教学建立基础性的、全面性的理解
需要教师具备哪些基础性的知识与能力?
斯坦福大学L. Shulman教授
所提出的PCK理论是一个很有效的框架。
显然,教师不仅仅要和“研究人员”一样,
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多掌握一样知识:教学法知识。
这就是构成了“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的前两个。
三大基石(1):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就是专业知识。
当老师的人,当然都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但这样的知识基础够吗?
——往往不够!
现实情况是:
老师往往只是"知“、”会用“
是否对学科知识、学科真理有”真正理解“呢?
美国的“创新之父”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 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爱因斯坦说过的这句话,更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只有当教师能够对知识、
对知识背后蕴含的真理
有“真正理解”时,
才有可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让他人理解。
而老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可能在专业上一般性使用是够了
但要想开展好的教学
还远远不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breakfast,是早餐的意思
可是why?
不知道原因,并不影响你使用这个词
但是无法解释这背后的缘由,
就意味着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而好老师,总是能给出知识背后的“理由”
帮助学生理解着记忆
再比如说: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
为何长得如此相似?
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并不影响你自己使用这两个公式
但它意味着对于学生而言
这两个知识是孤立、割裂的!
更意味着你没能向学生揭示
这两个物理学定律共通的内在本质!
因此,在新教师入职第一天,
就应该对“学科内容知识”的重要性建立认知
不断钻研,不断向学科真理进发
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的底层能力!
三大基石(2):教学法知识
从教学能力的“两大基石”的提法上,我们就知道:
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是学校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的重点所在。
教学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单一的“教学方法”,
它就是如何开展知识讲解、知识内化、效果评测的各种“教学事件”。
比如:
在上述所示的单一“教学方法”中,
- “以教师为主”的方法,是职业初期、中期发展的难点(参见“第三大支柱”)!
- “师生互动”的方法,在职业初、中、后期发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是老师研究、积累、改进的重中之重!
- 而“单纯”的“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则更多地见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项目中。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必须要有效融入“师生互动”之中,才真正具备可行性。
在教师培训中,
单一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少见,
因为任何一个课堂中,都不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
必须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为了解决如何“合理组合”这些单一教学方法的问题,
各种“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可以这样说: - 教学模式 = 某种教学理念 + 一套教学程序
- 教学程序 = 各种单一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
都有着深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
并结合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
恰当运用的话,确实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最受推崇的、最为通用的教学模式“五星教学法”
就非常适合新入职老师入门学习、建立初步体会。
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了一套“教学模式”,
就有了一个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章可循、而且基本合理,
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因此,“教学法”作为教学能力的“第二大支柱”,名副其实!
三大基石(3):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能力的前“两大基石”,是显而易见的!
而第三大基石的诞生,
源于“两大基石”的理论很难解释的一个教学现实:
即使两位学术水平相同的老师、也采用同样的“教学法”,但是教学效果的差别却可能很大。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是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
即使新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而老教师使用“传(guo)统(shi)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也很难胜过老教师。
——这一问题迄今仍然困扰着很多老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发人员……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迷题,最终被斯坦福大学前教育学院院长L. Shulman教授所揭开。
Shulman教授主要从事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增长的纵向研究,
——即:教师在不断专业成长过程中,其知识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分析,舒曼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增长最多的,并非掌握了某种特别的教学法(或使用得特别巧妙),而是他们“高效讲授知识”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讲授、呈现、互动,让学生聚精会神、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Shulman由此认为:
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可传授性”上。
那么,从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角度来说,
这个“知识的可传授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Shulman在前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两个圆圈之间,
找到了一个交汇之处,
他称之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
翻译成中文就是:“教学内容知识”,或意译为“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究竟又是一种什么知识呢?
Shulman是这样描述的:
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把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说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专业知识,也就是书本上的表述方法,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因此,老师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另外一种表达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
所以,老师的作用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
- 教材,是学科专业体系的某种编排,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 老师,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如何帮助理解”、“如何促进学习”的问题。
当教师建立了如上认识之后,
当然还有一个难题就: - 我怎么知道要把知识换成哪种表征形式呢?
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促进专业术语理解的“语义情境化”原理:
遇到一个知识难点时,
你只需按照上述5种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形式,
难点就将迎刃而解!
——这就是“转换知识表征形式的知识”:PCK!
【结语】
本培训课程将帮助老师们,
尤其是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
对一个老师所需具备的“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
建立起全面、准确理解,
从而为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热门推荐
撞人赔偿需要什么证据: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证据指南
如何缓解牙痛?牙齿疼痛的原因和应对方法
李兰迪:从童星到实力派,用演技打破外貌争议
烟花的花语是什么?它如何传达情感?
汽车保养常见误区及周期详解
西双版纳傣族园:热带雨林中的文化瑰宝
老年人水肿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皇马 vs 马竞赛事分析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T1与T2航站楼:全面解析
华为手机恢复出厂设置全攻略:轻松重置,焕发新生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华南地区重要航空枢纽
在宁夏乡村爱上慢生活
AI助力漫画创作:智能工具与流程优化指南
闪之轨迹4新人物解析 探秘新角色的过去与能力
愤怒的情绪会为身体带来的3个不良后果,其中2个最伤心脏,需警惕
解锁《易经》,探秘宇宙规律与诗意
跌打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全攻略
《绝命毒师》的科学性、准确性如何?
二手车主必看!4个方法轻松查维修记录,避坑指南来了!
儿童心理问题的早期迹象:洞察心灵,守护成长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看不透因果
海外归国后,29岁赵莽成为武汉大学最年轻正教授
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防淹防洪风险分析及优化设计研究
鹤壁七里沟风景区,真的值得一去吗?
肌酸运动前吃还是运动后吃?科学研究揭示最佳摄入时机
Win7远程桌面关机教程:轻松实现远程操控电脑关机
文明中国·河北篇 | 一“弯”运河过沧州 文明风盛千年古城
如何做计划?计划制定详细步骤指南?
陶哲轩:数学天才的“另类”人生
以案释法:侵权责任纠纷中,如何认定和应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