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教师培训必备】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教师培训必备】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761499680_121275984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来保障。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看,尤其是对于新教师而言,建立对教学的基础性和全面性理解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教师需要具备的三大基础性知识与能力: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PCK)。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需要高质量的教师来保障。
从教师培训角度而言(尤其是新教师),
要想建立对教学建立基础性的、全面性的理解
需要教师具备哪些基础性的知识与能力?
斯坦福大学L. Shulman教授
所提出的PCK理论是一个很有效的框架。
显然,教师不仅仅要和“研究人员”一样,
掌握学科专业知识
还必须要多掌握一样知识:教学法知识
这就是构成了“教学能力的三大基石”的前两个。

三大基石(1):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就是专业知识。
当老师的人,当然都经过专业的学习与训练,
但这样的知识基础够吗?
——往往不够!
现实情况是:
老师往往只是"知“、”会用“
是否对学科知识、学科真理有”真正理解“呢?
美国的“创新之父”有一句非常有哲理的话:

  • Knowing is not understading!
    爱因斯坦说过的这句话,更是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只有当教师能够对知识、
    对知识背后蕴含的真理
    有“真正理解”时,
    才有可能以简洁、优雅、激动人心的方式,
    让他人理解。
    而老师在学校学习的知识
    可能在专业上一般性使用是够了
    但要想开展好的教学
    还远远不够!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breakfast,是早餐的意思
    可是why?
    不知道原因,并不影响你使用这个词
    但是无法解释这背后的缘由,
    就意味着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而好老师,总是能给出知识背后的“理由”
    帮助学生理解着记忆
    再比如说:
    万有引力定律和库仑定律
    为何长得如此相似?
    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并不影响你自己使用这两个公式
    但它意味着对于学生而言
    这两个知识是孤立、割裂的!
    更意味着你没能向学生揭示
    这两个物理学定律共通的内在本质!
    因此,在新教师入职第一天,
    就应该对“学科内容知识”的重要性建立认知
    不断钻研,不断向学科真理进发
    以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的底层能力!

三大基石(2):教学法知识

从教学能力的“两大基石”的提法上,我们就知道:
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也是学校对新教师进行教学培训的重点所在。
教学法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们先说单一的“教学方法”
它就是如何开展知识讲解、知识内化、效果评测的各种“教学事件”。
比如:
在上述所示的单一“教学方法”中,

  • “以教师为主”的方法,是职业初期、中期发展的难点(参见“第三大支柱”)!
  • “师生互动”的方法,在职业初、中、后期发展中,一直是重中之重!——这也应该是老师研究、积累、改进的重中之重!
  • 而“单纯”的“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则更多地见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项目中。在教学实践中,这一方法必须要有效融入“师生互动”之中,才真正具备可行性。
    在教师培训中,
    单一教学方法往往较为少见,
    因为任何一个课堂中,都不可能采用某一种教学方法来实现,
    必须是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为了解决如何“合理组合”这些单一教学方法的问题,
    各种“教学模式”就诞生了:
    可以这样说:
  • 教学模式 = 某种教学理念 + 一套教学程序
  • 教学程序 = 各种单一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
    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
    都有着深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
    并结合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
    恰当运用的话,确实能够很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最受推崇的、最为通用的教学模式“五星教学法
    就非常适合新入职老师入门学习、建立初步体会。
    对于教师来说,
    掌握了一套“教学模式”,
    就有了一个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指针!
    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章可循、而且基本合理,
    课堂教学能够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基本的保障。
    因此,“教学法”作为教学能力的“第二大支柱”,名副其实!

三大基石(3):学科教学知识

教学能力的前“两大基石”,是显而易见的!
而第三大基石的诞生,
源于“两大基石”的理论很难解释的一个教学现实:

即使两位学术水平相同的老师、也采用同样的“教学法”,但是教学效果的差别却可能很大。
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是新教师和老教师之间,
即使新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而老教师使用“传(guo)统(shi)的”教学方法
新教师也很难胜过老教师。
——这一问题迄今仍然困扰着很多老师、教学研究人员、教发人员……
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迷题,最终被斯坦福大学前教育学院院长L. Shulman教授所揭开。
Shulman教授主要从事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知识增长的纵向研究
——即:教师在不断专业成长过程中,其知识结构是怎样变化的。
经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访谈、分析,舒曼教授得出了一个结论:

优秀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增长最多的,并非掌握了某种特别的教学法(或使用得特别巧妙),而是他们“高效讲授知识”的方法——通过精心设计的讲授、呈现、互动,让学生聚精会神、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
Shulman由此认为:

教师这个“职业”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可传授性”上。
那么,从教师职业的专业知识角度来说,
这个“知识的可传授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Shulman在前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法知识”两个圆圈之间,
找到了一个交汇之处,
他称之为: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PCK
翻译成中文就是:“教学内容知识”,或意译为“学科教学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究竟又是一种什么知识呢?
Shulman是这样描述的:

学科教学知识,就是把教师所拥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说成大白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

专业知识,也就是书本上的表述方法,是不利于学生理解的

因此,老师就需要把知识,转化为另外一种表达方法,让学生易于理解。
所以,老师的作用和教材是截然不同的,

  • 教材,是学科专业体系的某种编排,要解决的是“教什么”、以及达到什么目标的问题
  • 老师,要解决的是“如何教”、“如何帮助理解”、“如何促进学习”的问题。
    当教师建立了如上认识之后,
    当然还有一个难题就:
  • 我怎么知道要把知识换成哪种表征形式呢?
    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如何促进专业术语理解的“语义情境化”原理
    遇到一个知识难点时,
    你只需按照上述5种方法,找到一种有效的知识表征形式,
    难点就将迎刃而解!
    ——这就是“转换知识表征形式的知识”:PCK!

【结语】
本培训课程将帮助老师们,
尤其是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
对一个老师所需具备的“教学能力的基础知识
建立起全面、准确理解,
从而为快速提升教学能力,
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