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常温超导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科学家用"原子积木"撬动能源革命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常温超导离我们还有多远?中国科学家用"原子积木"撬动能源革命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18A098EP00

2025年2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学薛其坤院士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重要研究成果:成功在常压条件下实现镍基材料的高温超导,超导起始温度超过零下233摄氏度。这一突破不仅让中国站在了超导研究的世界前沿,更为人类实现"无损能源传输"的梦想开辟了新路径。

一块冒着白雾的银灰色薄膜悬浮在轨道上轻盈滑动,仿佛被魔法操控——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里真实上演的奇迹。2025年2月18日,由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自然》杂志宣布:镍基材料成为人类第三种在常压下实现高温超导的体系,超导起始温度超过零下233摄氏度。这一突破不仅让中国站上超导研究的世界之巅,更暗示着人类距离"无损能源传输"的终极梦想又近了一步。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尼斯将汞冷却至零下269摄氏度时,首次捕捉到电阻归零的幽灵般现象,超导世界的大门就此开启。但此后百年间,科学家们不得不在"温度"与"压力"的双重枷锁中挣扎:要么依赖接近绝对零度的极端低温,要么承受堪比地心压力的实验环境。直到1986年铜基超导体的发现,人类才首次在液氮温区(零下196摄氏度)实现超导,这场"高温超导革命"让全球实验室沸腾,也埋下了未解之谜——为何某些材料在相对"高温"下仍能实现超导?

中国团队的突破恰恰击中了这个世纪难题的核心。他们创造性地采用纳米级"原子积木"技术,在常压下重构了镍氧化物的微观结构,使其电子在零下233摄氏度时挣脱束缚形成超导态。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项技术完全依托国产设备实现——从真空互联系统到原子级薄膜生长平台,中国自主科研装备的崛起,让薛其坤院士感慨"这是实验技术的重大创新"。

为什么常压的高温超导比登天还难?此前镍基材料实现超导的前提条件是超高压环境,这个高压有多大呢?想象把喜马拉雅山压缩成一颗钻石所需的压力,这正是此前镍基材料要实现超导的条件。

而中国科学家本次研究的突破在于常压下实现了镍基材料的超导。他们的秘诀在于神奇的"电子手术刀":他们通过超强氧化环境,在材料表面精准雕刻出纳米级电荷库层,如同为电子搭建高速公路收费站,迫使载流子以特定路径流动。这种原子尺度的操控技术,让材料在常压下也能维持高压环境下的稳定结构,实在是材料工程的创举。

有趣的是,超导机理至今仍是迷雾重重。1957年提出的BCS理论认为,低温下电子会结成"库珀对"穿透晶格障碍,但这一模型无法解释铜基、铁基等高温超导体的行为。镍基材料的加入,或许能提供超导机理的关键拼图:它与铜基材料同样具有层状晶格结构,但电子间作用力更弱,这暗示着可能存在全新的超导形成机制。正如物理学界流传的比喻:"发现新超导体系就像找到新大陆,而解析机理则是绘制完整航海图"。

超导将会如何改变人类文明?当特斯拉线圈般的科幻场景逐渐落地,超导技术正在重塑能源版图。随着超导技术的成熟,超导材料也在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

上海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已稳定运行三年,输电损耗较传统电缆降低70%;西南交局的超导磁悬浮列车时速突破600公里,车厢与轨道保持10毫米间隙悬浮,摩擦阻力仅为空气阻力。更宏大的想象在于核聚变——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超导磁体产生的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28万倍,这正是实现人工核聚变的关键,而中国团队的技术突破,或将使未来聚变堆体积缩小三分之一。

这场能源革命的终极目标,是让超导走出实验室的液氮罐。目前最接近实用的钇钡铜氧材料仍需零下180摄氏度环境,而镍基体系的常压特性,为探索更高温区开辟了新路径。或许某天,城市地下将布满常温超导电缆,电力传输不再有损耗;或许磁悬浮汽车会掠过街道,而医院里的MRI设备不再需要笨重的冷却系统——这些场景的实现速度,正取决于人类破解超导密码的进程。

令人激动的是,薛其坤院士团队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群年轻人用"原子积木"搭建的不仅是实验室样品,更是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精神图腾。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到常压镍基超导,每一次突破都在证明:当我们掌握材料原子层面的"造物主权限",就能在能源、交通、医疗领域掀起惊涛骇浪。

此刻回望1911年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谁能想到,解锁未来文明的关键,竟藏在东方科学家显微镜下的纳米薄膜中?这条路注定漫长,但有了今天的突破,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那个零损耗的完美世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