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最强战舰"巴伐利亚"级:技术卓越却命运多舛
一战最强战舰"巴伐利亚"级:技术卓越却命运多舛
20世纪初的德国为了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大力发展海军。至一战前夕,德国海军总吨位达到130.5万吨,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远高于美国的98.5万吨、法国的90万吨以及日本的70万吨。在海军技术上,德国也是追赶迅速,无论在战列巡洋舰领域还是无畏舰领域,都赶上英国甚至局部有所超越。在英国推出超无畏舰后不久,德国也研制出自己的超无畏舰,这就是"巴伐利亚"级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是一战时期的超级战舰
"巴伐利亚"级属于一战时期的超级战舰,其地位超出二战时期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因为"俾斯麦"级战列舰在整个二战谈不上第一位,实力远逊于日本的"大和"级战列舰和美国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但是"巴伐利亚"级在一战是世界最强战舰的存在。只不过"巴伐利亚"级服役时间较晚,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终只能自沉结束短暂的一生。
1912年,受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超无畏舰装备了381毫米口径主炮的情报刺激,德国海军再也无法忍受舰队各级别军舰的主炮口径总是小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同级舰艇的情况。加上新型380毫米舰炮的研发测试也已经完成,因此德国海军立即实施自己的超无畏舰计划。 "巴伐利亚"级其实是"国王"级的后续型号,在主尺度和排水量增加有限的情况下,将火力一举由10门305毫米主炮增强到8门380毫米主炮,这对于当时的德国海军来说是个技术大挑战。
"巴伐利亚"级线图
"巴伐利亚"级沿用了德国大型军舰的长首楼舰型,首楼一直延伸至C炮塔处。其主要性能:舰长180.3米,宽30米,吃水9.4米,主炮塔正面装甲厚350毫米,指挥塔装甲厚350毫米,舷侧装甲带厚350毫米,三层装甲甲板、每层厚30~40毫米,标准排水量28500吨,满载排水量32850吨,舰员编制1171人。动力为3台涡轮蒸汽机,48000马力,3轴,航速22节。续航力5000海里/12节。配备8门380毫米/45倍径主炮,4座双联装,各有两座主炮塔在舰首舰尾背负布置。16门150毫米副炮,装在两舷的装甲炮廓内。另有10门88毫米副炮,5具600毫米水下鱼雷发射管。
可惜的是这么强大的战列舰未能赶上日德兰大海战,否则的话可以跟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级超无畏舰好好较量一下。"巴伐利亚"级原计划建造4艘,最终只竣工2艘,即"巴伐利亚"号和"巴登"号。首舰"巴伐利亚"号于1914年1月22日开工,1916年7月15日服役;二号舰"巴登"号于1913年12月20日开工,1917年3月14日服役。由于船体材料的供应跟不上进度,"巴伐利亚"号实际动工日期比计划晚了几个月。
由于一战德国海军奉行存在战略,"巴伐利亚"级两艘超级战列舰服役后,在其短暂的生涯中并未有与敌主力舰对决的机会。仅有几次的军事行动仅仅是掩护登陆部队、炮击敌海岸炮阵地,以及拦截英国护航运输队、执行破交作战。
航行中的"巴伐利亚"级
1917年10月,"巴伐利亚"号参与担任远程护航和对岸炮轰任务,其对手是塔加拉赫湾的俄军120毫米岸炮连。这样的任务对于"巴伐利亚"号来说太轻松了,380毫米主炮VS120毫米海岸炮,毫无压力。不过令人尴尬的是,"巴伐利亚"号在靠近海岸的途中触雷了,被俄军布设的水雷炸伤。触雷位置也很危险,左舷前部鱼雷管附近,万幸的是鱼雷没有被引发殉爆,不然很可能造成"巴伐利亚"号沉没。12月"巴伐利亚"号修复后重新入役。
1918年4月,两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在挪威斯塔万格附近海域活动,试图拦截英国护航运输队。不过由于英军已获知情报,护航队航线向北进行了调整,另一支干脆推迟起航时间,"巴伐利亚"级无功而返。
再后来德国战败,根据停战协定,包括"巴伐利亚"级在内的数十艘德国军舰驶往英国斯卡帕湾,并在抵达锚地后锅炉熄火接受协约国的监督。为防止舰队落入敌人手中,德国舰队一边升起海军旗一边打开通海阀,集体自沉。不过"巴伐利亚"级自沉后,英国人也没有放过,英国海军将"巴登"号打捞浮起后作为靶舰,"巴伐利亚"号则多次打捞未能成功。炮击测试证实,英国381毫米主炮在不到1000米的距离能够击穿"巴伐利亚"级的炮塔和主装甲带,但是引信在侵彻在过程中经常提前起爆,导致炮弹失效。
8门主炮朝一侧开火
总的来说,"巴伐利亚"级是一型兼具火力和防护的优秀战舰。其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海军舰队各级别军舰的主炮口径总是小于英国皇家海军的同级舰艇的情况,同时采用蒸汽轮机动力装置,最大航速达到21节,装甲防护采用了传统的穹甲式装甲舱布局,具有良好的防护性能。